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深潜atom(ID:deepatom),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2021年,在带量采购和医保谈判的双重压力下,恒瑞医药交出一份近10年最差的成绩单——营收259.06亿,净利润45.30亿,同比下降6.59%和28.41%。
反馈到资本市场,恒瑞医药股票也一路下探,市值从2020年的6000亿市值,跌至如今的不足2000亿。从高峰到低谷,恒瑞医药只用了一年。年过60的创始人孙飘扬重新接手,试图扶大厦之将倾。
进入2022年,恒瑞医药积极自救。先是在2022年3月拟用6-12亿资金回购股份;尔后在5月18日,宣布成立全资子公司Luzsana,正式进军海外创新药市场;进入6月份,恒瑞医药再爆大料。6月6日消息,恒瑞医药20亿设立私募基金。基金总额20.1亿,其中恒瑞医药和恒瑞集团分别出资10亿,盛迪投资作为普通合伙人出资1000万。
无论是海外市场,还是投资基金,都非恒瑞医药首次布局。不过相比以前的试水性尝试,这次恒瑞医药下了巨大的决心,但在深潜atom看来,短时间内恒瑞医药依然难以脱困。
01 恒瑞医药的至暗时刻
该产品2015年进入江苏省医保目录,2017年进入国家医保目录。艾瑞昔布的成功让恒瑞医药抓住了创新药的契机。
再之后,恒瑞医药加大了研发成本,从2011年的4.0亿增加到 2021年的59.43亿。期间,研发了硫培非格司亭注射液、甲磺酸阿帕替尼片、马来酸毗咯替尼片等多款创新药。2014年,肿瘤靶向药阿帕替尼获批,更是开启了恒瑞抗肿瘤靶向药新时代。
在国外,有一个“双十定律”,即平均研发一款新药需要十年时间花费十亿美元。但在新药研发的过程中,我国在成本和数据量上有巨大的优势。接近5000人的研发团队,造就了恒瑞每款新药平均研发费用大约仅在3亿元人民币左右的壮举,投入产出效率远远高于国外同行。2011-2020年期间,恒瑞医药营业收入由45.5亿元增长至277.35亿元,让恒瑞医药也扛起了我国创新药的大旗。
2015年起,在新医改的大环境下,对于创新药的支持政策不断增加。在此大背景下,恒瑞医药的业务和市值不断攀升,2020年时,恒瑞医药市值更是一度高达6000亿人民币,被广大股民称为“医药茅”。
随着医改的推进,带量采购和医保谈判进入深水区,看不起病、吃不起药的社会现象,正在消失。2021年,吃尽了政策红利的恒瑞医药,也到了履行社会义务的时刻。这一年,恒瑞医药有18种仿制药被纳入集采,价格平均下降72.6%。
随着仿制药的价值被重估、创新药和医保谈判的深入,恒瑞医药进入了至暗时刻。2021年,恒瑞医药的价值也被重估,市值一路下滑。截至目前,恒瑞医药市值较最高点已经蒸发4000亿左右。
2021年,接手恒瑞医药董事长仅一年半的周云曙匆匆离职,在这一年半周云曙眼看恒瑞医药起高楼,但似乎并不忍心眼看这座楼塌了。之后创始人孙飘扬接手。在孙飘扬的带领下,2021年恒瑞医药继续大力开展研发,投入达62.03亿,较上年同期增加12.14亿,同比增长24.34%。但恒瑞医药的营业数据持续走低,临危上任的孙飘扬未能阻止恒瑞医药的下滑。
研发的高投入,不但压缩了利润空间,也增加了研发和市场不确定的风险。恒瑞医药面临的问题远不止于此。
2015年后,我国创新药进入寒武纪时代,各大厂商纷纷布局创新药。这也导致恒瑞医药的创新药同质化竞争日益加剧,公司发展遭遇较大业绩压力和转型挑战。
以PD-1靶点药物为例,恒瑞医药2014年12月开始申报注射用卡瑞利珠单抗临床项目,2019年5月获批上市。该产品能够与PD-1特异性结合,阻断PD-1与其配体的相互作用,使得T细胞恢复针对肿瘤免疫应答,达到治疗肿瘤的效果。但却要面临巨大的市场竞争,数据显示,国内已经有14款PD-1/PD-L1产品上市,5款正在进行上市申请,此外还有接近70个产品处于临床阶段。
在巨大的市场竞争面前,医保谈判让卡瑞利珠单抗销量激增。2021年,销量同比增长却高达361%。2020年恒瑞PD-1抑制剂卡瑞利珠单抗销售额接近50亿元,在恒瑞创新药总收入中的占比接近50%。进入医保后,价格降幅达85%。价格换市场,也不失是一个策略,但某些数据上会不那么光鲜。
在过去十年间,恒瑞医药一直是政策和市场的受益者。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行业需要恒瑞医药履行义务,也是无可厚非的。10款已上市创新药,50多种正在临床开发创新药,240多项临床试验,是恒瑞医药的底气。持续创新,或许是恒瑞医药少有的出路之一。
02 出海吉凶难测
出海,不失为恒瑞医药破局的一个选项。
不过,远销海外之前,产品的监管依然是绕不开的一条道路。2022年2月,信达生物的信迪利单抗因未能实现“差异化”,被美国FDA要求补充额外临床试验,验证其能在美国具备实用性;3个月后,君实生物同样被FDA要求进行一项质控流程变更。
我国在新药研发上也有自己的优势且已经得到验证。CXO企业药明康德专门的服务中,新药研发是很重要的一环。作为一家外包企业,药明康德深受海外药企的喜爱,连续多年海外业务占比超过70%。在人员成本、数据获取难度和实验成本等多个维度上,恒瑞医药与药明康德面临的环境是一样的,这可以保证其具备研发优势。
此外,恒瑞医药在美国、欧洲、澳大利亚、日本等海外各地都建有研发中心,海外研发团队170余人。累计开展近20项国际临床试验,其中国际多中心III期项目已经高达7项,其余均处于准备阶段。为夯实海外技术基础,2021年恒瑞医药海外研发投入高达12.36亿。
Luzsana的管线集中在肿瘤学、肿瘤学支持性护理和代谢学等各个开发阶段的高需求领域。事实上,恒瑞医药出海的策略已经由来已久,Luzsana并非恒瑞医药首次寻宝海外。自2011年,伊立替康注射液通过FDA认证,恒瑞医药就开始了海外征程,但在出海这件事情上,恒瑞医药一直水土不服。
2021年,恒瑞医药海外取得6.17亿元营收,仅占公司总营收的2.38%。在海外市场的拓展上,恒瑞医药依然没有太多建树。美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瑞士和波兰等地建立子公司,但业务进展并不明显。
相比较其他国际巨头,恒瑞医药海外布局仅十余年,品牌和市场上,都难以与众多巨头相抗衡。Luzsana在与国外顶级药厂的竞争中能否成功,就要看CEO是Scott Filos、运营总裁Jeff Crowther和首席医学官Joseph Eid的本事了。
此前,有媒体报道,Luzsana公司将会与美国监管部门讨论PD-1单抗卡瑞利珠与VEGFR-2抑制剂阿帕替尼联用潜在的申请。不知道是否会传来好消息。
不论如何,海外都是长远的策略。短时间内,国内依然是恒瑞医药的主战场。
03 第二增长曲线寄托他人?
2020年6月6日晚,恒瑞医药20亿设立私募基金的消息引发热议。
恒瑞医药表示,将围绕医药健康产业开展股权投资业务,重点关注生物医药领域的创新研发,打造培育生物医药产业生态圈和国内突出的生物医药创新投资平台。对于医药健康领域的企业来说,如果能够引入恒瑞医药的投资,在市场销售和运营资金上都将得到基础的保障。
事实上,自2016年起,恒瑞医药就开始与基金打交道了:
2016年,通过控股子公司认购OrbiMed Partners,Ltd.>
2018年,出资2亿投资厦门楹联健康产业投资合伙企业;
2020年6月,2000万元投资钧鸣生命科学多策略私募证券投资基金;
2020年10月,2000万元投资连云港医药人才创投基金;
2021年7月,5000万元人民币投资苏州工业园区薄荷三期创业投资合伙企业。
在不影响公司主营业务正常开展的情况下,开展针对性的投资,不管是对于丰富公司产品管线的丰富,又或是从资本角度,对于恒瑞医药都是正向反馈。
在过去的2021年,为了获得创新药的代理权,恒瑞医药花费超过25亿。恒瑞医药投资璎黎药业获取了PI3kδ抑制剂YY-20394在大中华地区的联合开发权益以及排他性独家商业化权益;先后通过14亿和3000万美元的价格获得大连万春布林的两款新药和相对应权益;通过最高约13亿投资,与基石药业达成合作,获得抗CTLA-4单克隆抗体CS1002大中华地区权益。
截至2022年3月31日,恒瑞医药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131.3亿。哪怕是对于家底浑厚的恒瑞,也难以持续动辄为了一款新药花费数亿甚至数十亿的金钱。2021年疯狂购买新药及权益,或许也是无奈之举。要知道2021年以前,恒瑞医药引进的创新药BD合作仅有4项。
20亿建立投资基金,通过对于初期创新药的介入,可以大大减少投入成本。但问题在于不确定性,相当于将未来的希望寄托于他人,对于成果的转化失去了掌控力。
此外,通过股权投资,不仅可以获得药品的相关权益,同样可以增加恒瑞医药的抗风险能力,在资本层面也增加了恒瑞医药的想象力。2010年3Q大战后,腾讯靠投资广结善缘,扶持了一批互联网巨头。若是恒瑞医药,大力扶持被投企业,或许可以建立自己的医药生态体系,打造第二增长曲线。
梦想终归是美好的,但同样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在过去虽然有过多次投资经历,但都是小打小闹,且大多不是主导地位,在投资这件事情上,恒瑞医药并非专业选手,又将如何破局呢?
在这场投资游戏中,恒瑞医药又能否抓住机会呢?对于恒瑞医药来说20亿虽然不多,但这将是承载其第二增长曲线的重要布局,不容有失。此外,恒瑞医药要接受广大股民的监督,若是失败,又能否承担得起股东质疑呢?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