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A股赢家」,已经上雪山了

勇敢的人,先被雪山征服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凤凰WEEKLY(ID:phoenixweekly),作者:汽水,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不出意外,十一假期里第一批旅游的人已经在发风景照了。

天朗气清的秋天,去哪都出片,山西的云冈石窟、夕阳下的呼伦贝尔草原都美得像画。

虽然选择爬雪山的那群人,美中透着几分狼狈。

〓 图源抖音博主@金鱼快跑

对于热爱徒步拉练的中产来说,海拔不超过五千米的山已经无法满足他们了。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过时了,现在更流行在秋天征服人生的第一座雪山。

在大城市绝无仅有的蓝天下,戴着登顶纪念奖牌跟海拔石碑来张合影,这一刻才懂什么是自由的声音、人生的意义。

但,精装修的朋友圈后面往往是一片毛坯的人生。

号称有腿就能上的哈巴雪山,把腿走断也不一定能登顶,向导在前面拉安全绳,人在后头累得用四肢行走。

〓 图源:抖音博主@Lcy

入门级的哈巴雪山,把体面的城市中产训成狗了。

勇敢的人先在雪山吃苦

在爬雪山之前,大众对哈巴雪山的标签是“简单”和“新手友好”。

抛开“有腿就行”这个略显夸张的说法之外,哈巴雪山路线成熟、景致丰富、老少咸宜的特色让其成了中产们勇闯雪山的第一站。

不是所有爬山的人都见过凌晨四点的北上广,但爬过哈巴雪山的人都见过了凌晨四点的香格里拉。

被哈巴雪山吸引的人多到彼此的头灯可以在雪坡上点亮一条人工银河。

登顶哈巴雪山一个来回大约14km,爬山的人虽然多,却不是人人都可以登顶。

在爬雪山之前,至少要提前一个月开始爬楼梯、跑三公里锻炼体能。

平时有长跑或负重爬楼梯基础的可以直接上,从来不锻炼的朋友,就要栽在最基础的体能门槛上了。

一句“建议练练再来”就能让一个拥有征服雪山梦的网友旅行计划全面破产。

高原反应是第二个门槛,恶心、呕吐、头脑发涨,具体症状因人而异,但无一例外,高反会严重影响登山者的体能发挥。

提前准备药物或许有预防效果,不过面对眼中高反最好的方法还是降低海拔、放弃登顶。

克服这两点之后,凌晨三点从大本营出发,旅途才算正式开始。

路上的磨难是一重接一重,登顶路线的第一段就是摸黑走踩不实的碎石子路。

冬天走结冰大马路一不小心都会摔地上的人,上了雪山要攻克带坡度的覆雪石子路,想想就让人双腿发颤。

难走只是上雪山最微不足道的困难,过了海拔4900米雪线之后,很快就是大名鼎鼎的绝望坡。

绝望坡顾名思义,一般走到这已经日出,山顶和天际线融为一体,登顶之路白茫茫一眼看不到头。

天气再微微变化一下,比如吹个雪风,下个冰雹,穿再好的装备,雪山都能给人冻麻掉。

体力消耗大半,登山节奏放慢,这段路显得格外漫长。“以为走了三小时,其实才走五分钟。”

绝望坡是大多数“向导牵人走”照片的诞生地,疲惫的登山者要应对的不只是严酷的自然环境,还有心灵冲击。

左边是绝壁悬崖,右边是下撤山友,向导的小金毛跟四肢行走的你碰鼻子,谁受得了?

不少人在绝望坡处抱头痛哭,直呼这三十年从来没遇到过这么大的困难。

到了这种极端环境,大部分人都是在靠毅力支撑。

登顶时的照片有多好看,爬雪山的过程就有多狼狈。

其实大家心里不知道多少次抱怨爬雪山是纯纯的“花钱找罪受”,不在路上抱怨纯粹是因为太累。

根据博主测算,从山下的哈巴村到登顶来回需要耗费的体力大约是爬3.9个泰山。

去之前扬言拉爆向导的,去之后被向导拉爆。

有的当地向导不穿什么专业户外装备,凯乐石始祖鸟通通都是锦上添花,其实夹克毛衣也能搞定。

在绝望坡牵绳等人时,还能气定神闲地来根烟。

看向导脸上被风雪锤炼出的高原红,就明白这事儿不是花钱能够搞定的。

但为了登顶,一切都值得。

爬过,拍过,自由过

爬雪山的过程虽说是自讨苦吃,但被雪山接纳之后,收获是独一无二的。

就拿哈巴雪山来说,哈巴是纳西语,意思是“金子之花朵”,路上的景观随手一拍都是壁纸级别。

花季时有杜鹃花海,附近是蓝天雪山牛羊草地同框,风景人称“小瑞士”。

〓 图源小红书网友@momo

极目远眺,可以把玉龙雪山、梅里雪山和稻城亚丁三神山尽收眼底。

登顶路上可以俯视双层云海,月亮湾黎明时能拍到日照金山。

〓 图源:b站up主@__Stones

运动风、童话风、国家地理风的人生照片在这里可以一网打尽。

最直接的就是登顶后和雪山海拔线的合影照,一张合影代表着达成一个人生成就。

实体的登山奖牌与证明证书,比花里胡哨的跑步奖牌更值得在社交中露出。

有山友在攀登雪山的过程中得到深层次的心灵治愈:

见过雪山后,人生体验被拓宽了,this is 享受年轻,享受自由。

有人提升了自我认知,认清自己的边界,和“爬不动”的自己和解。

有人在极限环境里突然间就得到了“被讨厌的勇气”,精神内耗和身外的烦恼一扫而空。

好像这些爬完雪山的人,都在一夜之间完成了“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的过程。

更科学点的说法是,这些想法都来自我们的脑内激素——内啡肽。

登山运动是高强度运动,持续中高强度的运动会刺激人脑分泌内啡肽,改善焦虑抑郁,带来身心愉悦。

三四千元在北上广约不了几节心理咨询,但出去爬雪山就能收获社交谈资、人生成就和心灵平静,性价比不言而喻。

在锻炼心肺能力的基础上,爬雪山是社交性和价值感的有机结合。

十多年前,登山,特别是爬雪山曾是企业老板们最爱的户外运动。

万科王石是著名极限运动爱好者,两度成功登顶珠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让户外运动和极限运动、登山画上等号。

〓 王石(左)

搜狐张朝阳也热衷爬雪山,他不只自己喜欢,还曾经拉着一群明星和自家高管直播大家一起爬。

财经作家吴晓波曾说:“全世界的企业家群体中,最爱爬山的就是中国企业家。”

他还描述中国企业家整队整队去爬珠峰,就像一群敢死队,主要是为了发泄内心的郁闷、悲愤和无处释放的荷尔蒙。

近些年登雪山的商务气息渐渐消退,经历过快速商业化的登山运动成了向往旷野的年轻人的新爱好。

明星王一博在纪录片《探索新境》中登上岗什卡雪峰,把攀登岗什卡雪峰变成了“王一博同款”。

开始之前,导演程耳说爬雪山这个过程会给人新的视野, 可以让他重新审视自己和周遭的世界。

王一博登上岗什卡雪峰之后,对自己的二十多年人生进行了一个大复盘大和解。

最直接描绘爬雪山这个过程的感想是:“只有痛苦越多,你的开心就会越多,成正比。”

王一博如此,城市中产和年轻人更是如此。

只有经历过高反,直面过哈巴雪山的绝望坡,在上面双腿打颤四肢行走的那群人,才有底气调侃戏谑:

哈巴雪山,有腿就能上。

旷野没那么好去

在所有爬哈巴雪山的视频热评里,最常见的就是对“妈妈,人生是旷野”这句话的反复解构。

向导牵绳,中产在后头跪地行走的画面一出,所谓的旷野仿佛在平等地抽每一个说这句话的人耳光。

“公共厕所吗,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在向导们彪悍语录“不能让你拉低我100%登顶率”背后,是不被看见的放弃的人。

登顶的过程都千篇一律,无非是体力与毅力的坚持,失败的过程却各有不同。

有在山底下骑马摔进泥坑里的;有身体高反在大本营狂吐,状态不佳难以登顶的;

有因为冲锋衣内胆/手套或任何装备湿透,或者装备进雪手脚冻到没知觉无奈下撤的;

有遇到山上天气突然变恶劣,风/雪/雨太大无法继续的;

还有什么意外都没出,只是走得慢,预计到点前无法登顶被劝退的。

追寻极限和意义感可能是大多数人爬雪山的动机,可一旦真的身处极境,自然教会所有人的第一课都是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自己花钱买的体验比道听途说要来得真切。

有些风景,没有亲眼见过就不会被震撼。旷野的危险,没有亲身体会就不会被知晓。

爬雪山的终点不是山顶,而是安全下撤。

比起安全,姿态难看根本算不上什么。

鼓起勇气脱离轨道是一种选择,看见危险及时放弃也是一种选择。

就像大家的人生,又不是只有一座山,翻过一座还有另一座。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