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L、Picar
采访 | L、Picar、穆澄
早前,国际数据公司IDC发布的《全球手机季度跟踪报告》中显示,小米手机在全球手机出货量排名中跌出前五,加之出海不顺、专利短板等一系列问题,让外界一度唱衰小米,在大家把矛头指向小米的同时,小米生态链企业交出了一张算得上漂亮的成绩单。
从销量上统计,小米手环排行中国第一世界第二,总销量2300万只;
小米移动电源排行世界第一,总销量5500万只;
小米空气净化器排行中国第一,年销量100万台;
小米耳机的总销量为1800万只;
小米插线板总销量550万只;
小米摄像头总销量330万只。
......
目前,小米生态已经连接激活超过5000万台设备。
只看这份销量成绩单,显得有些抽象。去年12月,在中国移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雷军的演讲中透露,经过几年的运作,目前小米生态链企业数量已经达到77家,年收入高达到150亿元人民币。
真金白银150亿元的收入,要说一个创业公司在短短1、2年被用户熟知,并创造一定的利润其实很难,这大概也是初创公司愿意加入小米生态链的原因之一吧。
一个简单的例子,身为生态链公司的摩象科技,加入小米后,曾受到井喷式的报道,研发速度更是快于外界预期,短短4个月就出了产品。
其创始人李树欣告诉邦哥,“小米生态链3年多聚集了很多资源和优秀团队。作为生态链企业,我们在这里得到快速发展和自我更新,这可能是一个公司独立发展无法做到的”。
一位典型的小米用户曾这样告诉邦哥,“平时想尝鲜新科技产品时,首先会逛小米商城,因为有小米的品牌在,产品质量不会差到哪去,关键试错的成本很低”。这背后是小米品牌背书带来的用户流量。
显然,很多创业公司在走进生态链后,有了小米的背书、用户基础、营销渠道甚至是供应链,品牌很快会被推向市场,然后被用户熟知。如雷军所说77家企业,年收入达150亿元,这样的商业利润是企业与小米双方共同拉动的结果。
但生态链企业的创始人并非无名小卒,有的甚至是连续创业者,他们对自己的品牌和产品有着执着的梦想,不断发展壮大后,与小米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微妙。
前提:如何走进生态链
2013年,雷军启动“小米生态链”计划,预计5年内投放100家创业公司,初衷是在他们身上复制小米模式,而实则小米生态链是小米构建其生态帝国重要的一步棋。
雷军曾谈到选择投资生态链企业的标准:企业的业务市场规模要足够大,用户需求足够强烈,产品与小米用户需求契合;具备强大的团队;且价值观一致。
所谓价值观一致,这就要求创始人要重视用户,认同高品质、高性价比的产品理念。
生态链企业之一,8H创始人李勇告诉邦哥:“当初选择小米投资我们,是因为认同雷军做优质平价产品,给消费者惊喜的理念,坚信只要长期坚持这个理念一定会成功。”所以,8H成了小米生态链公司。
除了雷军强调的价值观外,企业进入小米生态链有限定的选择方向。小米联合创始人刘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小米生态链的投资主要围绕以下六大方向:
1、手机周边,比如说手机的耳机、移动电源、蓝牙音箱;
2、智能可穿戴设备,比如小米手环,未来还会推出小米的智能手表;
3、传统白电的智能化,比如净水器、净化器;
4、优质的制造资源;
5、极客酷玩类产品,比如平衡车,未来还将推出小米3D打印机;
6、生活方式类,比如小米插线板。
这些企业最开始或被孵化,或被投资进入小米生态链,目前,77家企业中有30家发布了产品,其中4家的估价超过10亿美元,16家的年收入超过1亿人民币。有3家收入超10亿人民币。
入链:布局与“管理”
“传统的公司像一颗松树,成长50年甚至100年的时间,但它倒塌的时候会轰然倒下,今天的互联网公司更像竹子,只要时间对,一夜春雨他就能长起来。”刘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这样表示。
但他同样承认,竹子也存在问题,那就是生命周期短,但竹子成为竹林后是很难死掉的,小米想成为“竹林”。
所以小米通过投资的方式,让小米生态链企业成为小米周边的一片竹林,竹林底下根系蔓延不断,源源不断地培育出竹笋进而长成竹子,实现自我迭代和内部的新陈代谢。竹子们在地下根系相连、互通有无。
根系相连、互通有无是小米最底层的东西:品牌、性价比和审美,这些东西摆一块儿,就像一个公司做的。再通过统一的销售渠道,小米网站和小米之家销售。以这样的方式,分散风险。如果其中一家公司出问题,对整体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这是小米的布局,也是小米生态链企业的成长逻辑。但在组织形态上,小米生态链企业是独立发展、彼此平等的。
刘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把投资生态链企业比喻成找老婆,找到老婆后不需要管理,因为第一,你们的财产共享,利益绝对一致;第二,价值观绝对一致。
而小米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帮助这些企业建立一个利益的一致性,确保全团队是最大的利益方,并鼓励公司有独立的想象力、想象空间、独立性,鼓励他们做独立的品牌和渠道。
言下之意,小米与生态链企业之间并不存在实质性的“管理”,也就是说小米没有控股一家公司,只是深度参与,而各个公司是自由成长,企业占有最大股份,小米和生态链企业之间不存在子公司一说,更像是“兄弟链”。
正如李树欣所说,“小米并没有控股任何一家公司,它是一个非常开放的体系,帮助企业走过0到1的过程,以后的空间都是靠公司自己去发挥,小米并不会干预。”
此外,李树欣还告诉邦哥,“生态链概念下遵循和谐统一的协调机制,并不是母公司管子公司的机制。小米为企业提供好资源,各个公司努力找到适合自己的资源,和小米团队进行配合,双方并不存在管理的关系,而是怎么去配合。”
不控股是雷军“管理”生态链一个较为聪明做法,这也是小米真正把生态做起来非常重要的原因。
GGV合伙人、小米投资人童士豪向邦哥分析道,雷军在创业前做过三四年天使投资,因此懂得如何激励团队。“如果小米在生态链企业占大股,这个事情绝对干不起来。”
初期的利益共享
小米的平台就像一个放大器,借助于小米的品牌(软硬件+互联网服务)、1.5亿的用户群、自有渠道(小米网)、供应链支持、投融资的支持(基金和银行)和社会影响力,好的团队和项目放上去,就会陡然放大他们的成功。这也是吸引创业公司加入小米生态链的理由。
在公司进入生态链的初期,他们享受到的优厚条件是生态链外的创业公司无法相比的。
首先,渠道和流量红利。只要生产出满足用户需求的好产品,小米的渠道都能让这些公司快速成长。
拿90分(润米科技)一款299价位拉杆箱作为例子,其在小米商城的月销接近1.2万,而“90分”自己的官方商城月销量只有1982,小米渠道力量可见一斑。
其次,小米品牌的背书,让生态链企业与大公司合作、以及走向国际化更加容易。
比如90分,小米的品牌背书让其成功实现与intel合作,用intel的芯片制造智能跑鞋;比如纳恩博,小米曾助其收购平衡车鼻祖Segway,从而为纳恩博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第三,小米成熟的商业模式、管理哲学、产品方法论,以及仍在不断进化中的理念,对新创业公司来说是商业案例和商业教材。
8H创始人说,“加入小米生态链后,小米在设计、营销和供应链管理上给了我们很大帮助,不仅是理念和渠道的输出,包括大量无形资产的赋能,对8H的快速成长给予很大的帮助”。
第四:提供未来物联网的可能性平台,让生态链的产品研发在单点上可以更加深入;
目前,将小米生态链智能设备联系在一起的物联网平台已经拥有超过5000万的连接设备,集中管理这些产品的米家APP目前已经拥有500万的日活用户。
第五,与众多的米粉互动可以让公司收到很多反馈,得到粉丝的喜欢,迅速获得比较大的市场群体。
90分CEO张溯这样告诉邦哥,除了关注商城下的评论和反馈,小米教会自己很多与用户互动的途径和方法,比如微信群、qq群、官微等,还有线下活动,比如常规的市场调研,行业人士的访谈,深度的交流,走访国外发达的零售市场等等。
而之于小米自身,生态链公司做好小米产品的同时,小米与生态链企业共同分享技术专利,作为投资方,小米能够从中获得自己的收益。
据刘德采访报道,如果把小米比做百货商城,每一家生态链企业相当于商城里的一个铺面,小米目前的开店速度是7天开一家。在未来两年内,还要迅速扩到1000家。目前7家公司收入过亿,华米和紫米2家公司收入超10亿。
除了真金白银的收入,如今小米在可穿戴设备、家用机器人、配件、箱包、VR、智能家居等各个领域,小米的生态链几乎都有覆盖,已然形成了网友口中的“小米百货商城”。这看似是小米实现生态链的第一步,实则是小米以投资的方式介入物联网领域。
物联网被称为移动互联网的下一个阶段,无论硬件还是软件上,都能看到小米在芯片、云计算方面进行投资。
据媒体报道,小米内部人士曾表示,公司从四个方面着手推进“硬件信息化”:提供完整的嵌入式系统的芯片;提供方便信息管理的云服务;利用MIUI,提供各类场景的控制支持;将路由器升级为智能家居的控制中枢。而今年年初,小米又发布了自主研发的芯片澎湃S1,则表现了其在智能硬件深入布局的一个起点。
目前小米总共投资了77家生态链企业,已经连接激活超过5000万台设备。这些产品在不断进入庞大的小米智能家庭网络,随着网络越来越大,其“高端制造+智能化”的打法,不仅能促成产品的销量,更重要的是可以留存更多的数据。
小米生态链掌握的数据是关乎家庭乃至个人健康的各种数据,未来,这些数据的价值与阿里的电商数据、腾讯的社交数据,可能将成为中国最有价值的数据。这应该才小米生态链的野心,雷军的“星辰大海”。
后期的博弈和取舍
对很多普通小米用户而言,提及“小米生态链”一词,知道的人可能并不是很多,他们关心的是能买到各种“性价比”的产品就够了。但凡一个领域新出一款产品时,用户想尝鲜的时候,最希望小米也可以有这样的产品。事实上,用户买到的很多产品是出自于生态链公司与小米共同研发,而在这个过程中,创业公司的品牌逐渐被弱化。
这也是目前生态链企业大多进行差异化的研发与市场建设原因之一,以纳恩博为例,与小米共同推出的9号平衡车主要以国内市场为主,在国外,则推出高端产品,显然两款产品在配件上截然不同。
与纳恩博走同样道路的还有华米,2015年其就推出了自由品牌新品手环AMAZFIT,定价299元,试图在79元的用户群下开辟高端市场。
做自由品牌或者高端品牌,其背后都显现一种现象,生态链企业开始逐步减弱对小米的依赖,不协同效应开始扩大。
从去年开始,雷军和黄汪(华米科技CEO)经常在公开场合理清小米和小米生态链企业之间的关系。雷军是为保护小米品牌品质,减少大家的误解,说小米不专注,什么都做;而黄汪则担心外界觉得华米是代工厂,不独立。
但脱离对小米的依赖后,这些企业能否继续壮大,都有待市场考验。
童士豪向邦哥分析道,每一个生态链企业都可能会面临这些问题:是否考虑做自有品牌?如果做自有品牌,小米面对的是大众市场,70%的用户可以用;生态链公司什么时候做30%用户的高端市场,这是每一家都要思考的问题。
而小米作为一个平台,在发展过程中是否能永远保持一个相对开放的合作方式,这种可能存在的变化,也是生态链公司未来可能要面对的。在这场博弈中,重要的是不断强大自己的实力。
纳恩博创始人高禄峰也表示,“这其实是一个取舍问题,就如你使用京东作为一个渠道,你会选择它最有利于你的地方,但它一定有些东西对你无利,比如售后评价管理没那么积极,因为这个点上大家利益不一致。这就要看你怎么管理这个过程,让双方利益保持一致,不要出现大的冲突。”
而从小米角度来看,用小米生态链这种模式做硬件,比在小米体系内自己成立一个部门做要高出当初所创效益很多;有些企业愿意做自己的品牌,如果去阻拦它,就不符合“顺势而为”的逻辑——雷立的基金之所以叫作“顺为资本”,大概早就看透这一层。
但最后还是要强调一点,现在是华米科技的独立,日后难保没有智米、飞米等的独立。怎样保持生态链公司持续出爆品,战略性产品是小米亟待解决的隐患。
注:
邦哥整理了已经发布产品的公司,如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