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八点见闻(ID: HealthInsight),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昨天(6月27日)深夜,南京某日料店老板张伟在朋友圈发了一个消息:愿大家都能守得云开见月明。其中一个配图写着: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
6月12日,北京新发地疫情中传出三文鱼切割案板检出新冠病毒的消息。之后,三文鱼下架,日料店生意一落千丈。如今半个月过去,仍无回转之势,他已经准备在两家门店中关掉一家。
在上海陆家嘴,一家大型日料店老板估算,6月13日至今,她的店已亏损200多万元。
在张伟看来,这是断章取义带来的误伤,“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而他所代表的的日料店,只是受新发地疫情影响的三文鱼产业链中的一环。
据某冰鲜集团华东区负责人估算,这次事件波及面甚广,直接影响到全国一级批发商约30家、经销商1000余家、日料店约7万家,涉及从业人员上百万,间接受影响的还有相关物流公司。
△ 2020年6月13日,北京丰台一超市三文鱼下架。(来自人民视觉)
仿佛推倒了多米诺骨牌,整个三文鱼市场,连同进口生鲜产业链,都受到了巨大的震荡。
尽管有多位专家表示,没有任何科学证据证明三文鱼本身可以感染并传播新冠病毒(新发地市场有三文鱼案板上检测出病毒阳性样本,更可能是食物表面或案板受到污染),海关监测数据亦可印证(截至6月18日,全国海关对来自疫情高风险国家或地区的15,638个生鲜冷链样品进行新冠病毒风险监测,结果均为阴性),相关舆论也逐渐归于平静,但此次事件的影响却很难立刻消除。
这条产业链上的从业者,犹如失火的城门下,被殃及的池鱼。
出口商、一级经销商:
早听到风声,但事态发展超出预期
对于三文鱼这条产业链上的绝大部分个体来说,6月12日是个分水岭。
12日当晚,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董事长张玉玺接受采访时称,相关部门抽检时从切割进口三文鱼的案板中检测到了新冠病毒,该产品的货源来自京深海鲜市场(下称“案板事件”)。
风声在这之前已经传出。6月12日中午,三文鱼出口商杨兰就收到了京深海鲜市场客户发来的消息,说京深的三文鱼在新发地“出了问题”,她隐隐觉得不安。几乎在同一时刻,上海某独立海鲜销售公司负责人刘琦在听到风声后迅速取消了1000箱进口三文鱼订单——事后证明,这为他减少了300多万元的损失。
6月12日,不断有客户告知杨兰,说收到了北京机场海关的通知,“一会儿说不要进了,一会儿说扣货,到了晚上就全面禁止了。当第一个客户告诉你的时候,你可能没什么感觉,不到一个小时又一个客户通知你,再过一个小时又有客户通知你……你就知道这件事基本定型了。”
事态的发展还是超出了杨兰的预期。她记得永辉超市是第一个下架三文鱼的。接着北京多家超市、日料店也纷纷紧急下架。那天是6月13日。
经销商、生鲜电商:
有个体户10天损失100万
6月13日上午10点左右,某生活类电商平台的蔬菜被一抢而空,“像打开的水龙头一样,哗一下没了”。此后的一周里,蔬菜都按照此前5倍的量准备。该电商平台运营总监认为,新发地这一北京的“菜篮子”被打翻后,人们不再相信人员混杂的批发集散地,而把目光投向货源路径更清晰的电商。
蔬菜的销量上来了,但跟线下一样,该平台的三文鱼也受了影响,销售负责人表示,13日当天就有人退货,某企业在团购时把三文鱼替换为黄花鱼,就连鲁山牡蛎也受牵连被退货。
“海产界的亚马逊”顺景发在华东地区最大的海鲜批发市场——上海江阳海鲜市场积压了400件货。该集团华东区总监龚海锡表示,生鲜市场淡季和旺季相差非常大,他们生意差的时候一天出售五六百件,好的时候一天两三千件,所以这400件货对他们来说“不算什么损失,整个产业的低迷才是最直接的打击。”
“三文鱼是最明显的,其他海鲜也受到严重波及,(销量)甚至下降了95%,几乎卖不动了。我们产品线铺得广,不至于伤筋动骨,而中小型档口可能更经不起打击……”龚海锡说。
截至6月23日,江阳海鲜市场个体户董阳已损失了100多万。
6月13日,董阳从抖音上看到有关三文鱼的消息,而3天前新进的1000余件货正在运送途中,意味着这几批订单已无法取消。
冰鲜三文鱼的保质期在15天左右,从原产地运到批发市场需要4~5天的时间。冷冻三文鱼的保质期则长达两年。董阳将进价70元/斤、90元/斤的冰鲜三文鱼以30元/斤的价格处理给加工厂,每件货平均亏损800元。
冰鲜变冷冻,是减少损失的一种方式,但不是每一个经销商都有董阳的“幸运”。杨兰说,手里的三文鱼越多,就越容易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重重压力之下,很多加工厂不敢贸然接收订单,找不到加工厂的批发商只能眼睁睁看着手里的货过期。
△ 2020年6月20日,广州一间超市的三文鱼摆放在冷冻区销售。(来自视觉中国)
龚海锡说,现在江阳海鲜市场上家家户户都不像原先那么忙碌,每个商户都比较空闲。停车场原先停满了物流车,现在这种物流车也大幅度减少。从前人流如织,繁忙喧闹,如今一片萧索。
日料店:
从门庭若市到门可罗雀,只有不到24小时
对于产业链末端的日料店来说,转折来得迅速又毫无征兆。位于上海陆家嘴的某大型日料店老板记得,那个周六(6月13日),生意突然间“一落千丈”,前一天还排队,第二天就几乎无人光顾了,营业额从每天七八万降至一两千。
这位老板表示,店开了十几年,没有哪一年像今年这么难过。经历了二三四月份的寒冬,刚感受到第一波疫情后的回暖,为了迎接新局面,她专门在5月1日换了菜单,重新装修了店面,而第二波疫情的到来瞬间把她打回谷底——粗算下来,从6月13日至今,这家店已亏损200多万元,如果还没有转机,将按每天2~3万元的速度继续亏损下去。
6月13日一早,上海闵行区某日料店老板张勇照例到市场上去拿三文鱼,一次拿3条,每条7~8公斤,够这家小店销售3~5天。可直到6月23日,连半条鱼都没卖掉,张勇才后知后觉地感受到这次事件给自己带来的震荡。
6月13日以来,张勇的店每天营业额掉到平时的一成,“一天卖一两百块钱,客人来吃碗面或者一份卷、一份寿司就走了。”3月份以来,这家店共亏损十几万。在此之前,厨师出身的他先把外卖平台上的菜式改成了中餐,期待能够带来一些销量。雪上加霜的是,政府为补偿疫情期间损失给他减免的两个月店面租金,还被二房东(某投资管理公司)克扣了一个月。张勇准备向相关部门投诉。
张伟有些愤然。新发地的疫情爆出之后,该市餐饮商会和省餐饮商会先后发文,倡导大众“不要吃生食”。后者直接点名日料店,要求店家自行送检。但当地没有第三方核酸检测机构,拨打市疾控的公开电话,3天后才打通,对方抗议,“连人都测不过来,还测鱼?”
张伟无奈,却也明白,就算成功地自证清白也是徒劳。因为最初那条“标题具有诱导性的报道”,加上当地餐饮协会的文件,引发了公众对三文鱼的集体恐慌,而在大部分国人眼中,三文鱼属于刺身,刺身就等同于日料。
他清晰地记得,一个13人的家庭聚会订单被取消,因为家里的长辈不同意(再吃日料);另有一桌商务聚餐,对方表示自己并不介意,但不知道客户是否介意……
据《中国餐饮报告2019》,2019年,中国的日料店多达6.5万家。一二线城市占比最高,且年增幅达到20%以上。2020年预计已达7万家。
这部分从业者刚从第一波疫情的影响中喘了口气,又再次被精准打击。
有的倒下,有的“断臂求生”
有人希望尚存,有人不再等待
何时才能解除大众对三文鱼的担忧,三文鱼批发商陈丰不抱期待。“保持淡定,因为现在不管说好的坏的,都会加深公众对三文鱼的误解,最好让‘三文鱼’这三个字在媒体上淡化。”对此,杨兰持相同的观点,“只有等事件慢慢平息,这时候说什么都会起反作用”。
6月12日以来,南京的日料店老板张伟已亏损20多万元,他估计最多能撑到6月底。与陈丰和杨兰不同,张伟认为不能沉默。6月23日,他在自己的公众号上发表文章,控诉媒体和舆论对三文鱼市场的打压。
张伟在文中写到:“不管理性的报道再多,也会淹没在‘食材是传染源’的有罪推定逻辑中……大众舆论已经陷入了食材是元凶的有罪推论主导的沉默螺旋。”
6月23日,龚海锡说,对于未来,顺景发还很有信心。这次亏损200多万的某海鲜批发公司华东区负责人也表示愿意等待。而青岛某经销商在亏损了四五万元之后,坚定表示“今年不会再碰(三文鱼)”。
6月27日,距离“案板事件”15天后,多家日料店店主和经销商反馈,生意毫无回转之势。
有撑不住倒下的,也有选择“断臂求生”的。张伟推出了全熟(食材)的打折套餐,依然无人问津,他准备先关掉两家门店中的一家。上海某经销商也关掉了两家实体零售店中的一家。
一片哀嚎中,也有零星的好消息:上海闵行区张勇的日料店虽然仍无人光顾,新开发的中餐外卖却有了起色——每天的营业额能勉强支付两个员工的工资。
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创业邦转载,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