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零售商业财经(ID:Retail-Finance),作者:鹤翔,创业邦经授权发布
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如今,由疫情引发的产业链“蝴蝶效应”已深刻反映在了社会民生的方方面面。尤其在国内疫情反复、多点散发的严峻态势下,几乎所有的零售企业都面临着来自供应链层面的压力,普通消费者也愈发感受到物流放缓、商业停摆对生活的巨大影响。
便利店,作为城市商贸流通的“毛细血管”、社区商业“15分钟便民生活圈”的核心业态,也率先成为了疫情期间保障物资供应的零售主力。
不可忽视的是,这个“弯腰捡钢镚”的业态,同样遭遇着供应链协同效率放缓带来的产业“寒冬”。蝴蝶振翅带来的极度不稳定性,让以便利蜂为代表的中国本土便利店品牌进入了平稳拓店、“冬眠”蓄势阶段。
01 保供+拓店,便利蜂的“AB”面
2022开年以来,不少便利店企业受疫情影响整体销售额同比下降超过30%。零售商业财经调研发现,在防控升级的时段内,部分便利店由于物流受阻,很难做到每天及时补货。企业员工受限于城市封控、居家隔离等环节,大量便利店一线用工出现较大短缺。
整体来看,从生产端到销售端,便利店行业供应链各个环节都受到了市场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小压力。最直观的表现是,企业决策层对门店运营时间和拓店计划的调整。
“因新一轮疫情,导致物流、运输等出现困难,便利蜂不得不临时关闭了少部分门店。”便利蜂官方此前表示。当然,便利蜂少部分门店的临时关闭,并没有影响抗“疫”工作的部署与投入。
便利蜂高级副总裁、运营CEO王紫近日也透露了便利蜂的工作节奏:“一边在开启商品的‘保供模式’,积极主动地为各地消费者保供民生、服务民生;另一边,就是在为未来做准备。”
便利蜂A面,全力保供。
据了解,便利蜂在上海地区开启了“保供模式”,通过“上海市消保委”官方微信平台发布了首批民生用品的物资信息。这些物资包括保质期较长的饼干、火腿肠、方便面等食品,以及湿纸巾、卫生巾、防疫口罩等生活物品。截至4月11日,便利蜂已通过提供民生紧缺品服务了上百个社区或学校。继为上海提供民生紧缺品后,便利蜂再次扩围“保供模式”,将保障范围扩大到全国门店。一方面,全国大多数门店坚持运营,在遵循防疫规定的同时做好内外部的消杀工作;另一方面,结合各地实际情况,持续保障早餐、热餐、乳制品、水饮、口罩等各类民生基本品的供应。
便利蜂B面,平稳拓店。
“拓店”依然是便利蜂未来发展的关键。王紫表示:“我们仍对未来的市场充满信心,并相信疫情的阴霾会快速散去。”
零售商业财经观察发现,便利蜂目前门店数量在3000家左右。2021年至今,便利蜂拓展了1000多家门店,服务城市由20座拓展至38座,包括长三角区域的南通、镇江、绍兴、台州,也包括福建的漳州,广东的珠海、中山等地。
王紫补充说道:“直到现在,各地同事仍在克服各种困难,积极签约新门店。只要疫情好转,我们就会加速开店,把因疫情延后的拓店数快速追回。”
02 零售“混沌”,“冬眠”有因
疫情之下,“线上抢菜”成为了“宅家”消费者购买物资的重要渠道。各大零售商也积极参与保供稳价,协同自身和第三方物流运力来保障居民消费的“最后一公里”。
当然,不同地区、不同企业在物资配送方面也遭遇了重重困难。尤其站在历史发展视角来看,目前整个零售大环境处于1.0与4.0交叠的特殊时期。
零售1.0时代是商品供给短缺难以满足需求,形成以卖方市场为主导的传统零售,商品和服务的形态取决于卖方市场。4.0时代则是线上线下双方消除渠道壁垒,全渠道融合对接的O2O(Online To Offline)模式,属于新零售环境下的买方市场。
现阶段,疫情防控地区因人流、物流受限,继而形成了以卖方市场为主导的O2O零售模式,也使得零售业陷入了“实体门店没生意、电商平台抢不到”的两难境地。
聚焦便利店,其发展原点是便民利民,以精简SKU满足大众日常生活所需。不同于大型化、郊区化的仓储会员店、商超等业态,便利店一般开在了居民区、写字楼、购物中心等混合商圈里。
这也意味着,“小而美”的便利店高度依赖客流量,面对疫情等特殊情况带来的流动人口骤减,便利店的交易次数、销售额在一定时间段内将受到较大冲击。
细化到商品生产、流通、销售的各个环节,生产困难、进货困难、物流成本上升、货物积压、员工异动等每一项指标都影响着便利店的稳定运转。
零售商业财经认为,“冬眠”是便利蜂在特殊发展时期蓄势与待发的途径之一。
近年来,便利蜂的快速发展不仅让北京这座“便利店荒漠”之城变成了“便利店绿洲”,也给中国本土便利店发展带来了数智化模式创新。
一方面,便利蜂做的是实体零售的生意,但实体零售并不好做。
永辉超市、麦德龙、大润发、家乐福、沃尔玛、卜蜂莲花等曾经红极一时的实体零售企业早在“新零售”转型变革中保持“冬眠”状态许多年。整体来看,自2016年起,实体零售企业便进入了业态转型、人员优化阶段。不同于互联网企业可以通过小步快跑、快速迭代来跑通方法论,实体零售的转型周期漫长、试错成本极高。
另一方面,2022年以来,不少互联网企业将实体零售板块的调整、优化放在了首位,而这大多基于断尾求生、保留“火种”的考量。
拥有“互联网思维”的便利蜂虽不同于传统实体零售企业,但面对疫情围困也不得不暂时进入“冬眠”状态,以根据消费市场变化及时做出调整。
由此,我们便能进一步理解便利蜂暂时关闭部分门店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当然,王紫也强调,“现在临时关闭的门店,一定会尽快复业。”
03 智慧社区,便利“常青”
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是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虽然道路曲折,但前途光明,零售业的发展同样如此。即便处于1.0与4.0交叠的特殊时期,也始终朝着5.0时代迈进。
近年来,受居民收入增加、市场发展规律、政策扶持等影响,便利店产业处于快速增长期。即使电商发展对实体零售业冲击较大,但便利店行业的增速远超超市、卖场等其他零售业态。
一方面,传统零售企业靠着资金和先入市场的优势,通过收购或兼并等方式向O2O便利店延伸;电商企业普遍意识到线上零售已经遭遇发展瓶颈,尤其2016年“新零售”概念提出后,互联网巨头开始积极布局线下零售,其中各种小店的建设,是其战略中的重要一环。
另一方面,中国经济正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迫切需要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培育新动能,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企业发展带来新契机。
商务部于2019年7月出台《关于推动便利店品牌化连锁化发展的工作通知》,明确要通过推动数字化改造,建立智慧供应链,力争到2022年,全国品牌连锁便利店门店总量达到30万家,多个城市也出台有力政策,扶持便利店连锁化、品牌化、社区化。
零售商业财经认为,智慧商业的最终目的和价值追求是品质、便利生活。而在未来发展图景中,便利店始终是智慧社区商业中的常青树。
首先,便利店不仅售卖传统的方便食品、饮用水、日用品等,还提供冷鲜速食食品、现做咖啡饮品,具备“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特征。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加快,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购物需求从产品齐全转变为快速便利,而便利店凭借365天24小时无休的商业模式,提供小而全的商品和服务,逐渐成为市民便捷、品质生活的“必需品”。
其次,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便利店如何借力数字化技术,从供应链重塑、会员深度运营、生态体系协同等多角度提升前中后端的综合运营能力,是行业普遍关注的问题。
高效的供应链管理能力依然是未来便利店发展的核心。在与供应商和经销商对接中,便利店与供应商实现数据共享,共同对市场需求进行预测、开发新产品;在配送环节,实现配送中心与门店的库存最优、流程高效;在门店内,优化门店运营流程和存货管理,严控品质。
整体来看,我国便利店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数字化驱动“人、货、场”的解构重构,而以便利蜂为代表的数智化便利店创新初有成效,也促使行业发展变得更加灵活、敏捷。
王紫表示,“我们看到了市场出现的积极动向,包括中央和各地方政府针对零售行业的相关扶持和各类补贴政策。另外,就中国经济发展的‘底层逻辑’看,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我们坚持服务民生、保障民生,也完全契合民生需求和各地的民生发展战略。”
疫情“倒春寒”终将过去,中国零售业正从疫情影响下的“冬眠期”逐渐复苏,即将迎来明媚好时节,而人们生活的便利度和幸福感依然离不开街角的那家便利店。
参考资料:
1.郭海燕.海峡科技与产业《零售4.0时代便利店行业转型升级策略研究》
2.李伟等.对外经贸《消费升级背景下便利店的发展策略研究》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