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每人Auto(ID:meirenauto),作者:钟艺璇 谢韫力,编辑:李欢欢,创业邦经授权发布。
许家印终究没能把恒驰汽车打造成第二个恒大地产。
10月29日,几经周折,恒驰5终于开启首批交付。然而许家印的造车故事并没有进入峰回路转的新章节。有博主试驾恒驰5后,吐槽中控屏文字重叠,辅助驾驶功能无法使用,全“指望后续OTA升级”,看到这一幕时,网友在弹幕疯狂调侃买恒驰5等于买了辆“期车”。
据官方公布,恒大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累计投入474亿元。许家印没想到,一顿“买买买”下来,并没能造出一款“好好好”的车。
这位曾经的中国首富将过去“做大做强”的地产战略完整迁移到汽车业务,从一口气发布九款车型,到锚定2025年产销量超100万辆,再到放言三五年内将恒大新能源汽车打造为全球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新能源汽车集团。许家印对恒驰的期待,一直是另一个“恒大地产”。
但汽车并不是房地产,恒大也不是过去那个世界500强企业,许家印再也无法像2008年那样,用短短两年时间将恒大地产销售额翻10倍。带着地产行业的吞并式思维,留给恒驰的,只有收购后无数的磨合问题、企业文化碰撞和团队隔阂。
曾就职于恒大新能源研发部的金羽认为,恒驰5这款车并不差,“供应商都是顶级的,甚至有点亏本叫卖的意思”。但这款车交付后却Bug频出,备受诟病。
所有事实都在努力教会许家印一件事——造车不是资本游戏,有钱也无法搞定一切。
订单数根本没有3.7万?
王立坐在恒驰5里,一件尴尬的事发生了。
座椅加热功能突然出现异常,热浪从驾驶座的皮质椅下源源不断传来,“直烫屁股”。此时他正驾驶着这辆恒驰5在高速路上疾驰,不方便下车,无奈之下只能左右扭动身体,尽量让自己舒服些。
这是11月的一天,恒驰5刚交付不久,汽车爱好者王立便租了一辆进行试驾,北京已经入冬,刚拿到车,他迫不及待钻进驾驶舱,踩下油门就出发了。
坐进车内,王立才开始细细打量这辆车,一头雄狮标志静静躺在方向盘中央——这是恒驰汽车的标志,一头金狮正在怒吼,官网解释它是“东方雄狮,傲视全球”。车里空间很大,转向灯手柄的顶部是金黄色的,驾驶座下方的按钮也包裹了一圈金黄色,贯穿主驾与副驾位置的一体超长屏幕,整个驾驶舱弥漫着浓浓的恒大风格。“花17.9万买这车,感觉有点像买了套恒大的房。”
但他没有心情想太多,座椅加热关不了,已经严重影响了他的驾驶感受。王立用力戳着显示屏按钮,依然毫无反应。车子继续飞驰,让王立更头疼的事发生了,试驾里程超过300公里后,系统突然提示,剩余电量不到10%。在接下来的20分钟里,王立眼睁睁看着恒驰5不断降速,又开了40.8公里后,表显消失,车辆彻底停了下来。
而恒驰官网给出的恒驰5综合续航里程,是602公里。
王立的遭遇并非个例。一段在网络热播的视频里,两位男子试驾一辆恒驰5,发现车机显示屏出现文字重叠现象,刹车也存在异响,辅助驾驶功能只能看不能用。更糟糕的是,行驶了470公里,表显还剩12公里时,车子突然“趴窝”了,两人只能用手把车推到附近的充电站。面对窘境,两人调侃“买这车没有公摊面积,有公摊电量”。
王立就没有他俩那么幸运,车子停下后,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他只好叫了辆拖车,把车送到充电站,回头一算,光是拖车费就花了240元。
作为恒大汽车旗下首款量产车型,恒驰5在今年10月首批交付后一直风波不断。11月,有消息称恒驰汽车销售人员遭遇大规模停工欠薪,唯一正常运转的天津工厂被曝计划裁员60%。裁员迷雾还未消散,12月2日,网络上又开始盛传恒大集团董事会主席许家印跳楼、恒大总部即将解散的消息。
面对种种传言,恒大没有回避。其内部人士透露,恒驰汽车确实在进行内部优化调整,本次优化比例为10%,部分业务条线或高于此数,另有25%员工停薪留职1至3个月。至于许家印,他自然也没有跳楼,流言甚嚣尘上之时,恒大集团官网罕见地发出一张许家印出席“恒大保交楼工作专题会议”的照片,这位曾经的中国首富坐在光线敞亮的办公室里,64岁仍一头黑发,神态平和。
与过去的高调相比,近一年以来,许家印鲜少出现在公开场合。据不完全统计,许家印今年公开亮相只有五次,其中恒大官网三次,恒驰官方两次。恒驰对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关于恒驰,许家印从不吝惜溢美之词。今年3月,许家印大手一挥,下达了恒驰“大干三个月”的命令。一个月后,广州恒大中心,他又当着所有恒大员工的面,对着三辆蓝色恒驰5,连夸两句“漂亮“,”真漂亮“,四周顿时掌声轰鸣。
自2021年恒大暴雷,许家印便把汽车业务视作救命稻草。2022年3月,许家印在恒大汽车内部组织了一次动员大会,表示“汽车集团要日夜奋战,大干三个月,6月22日一定要实现恒驰5量产”。9月16日,恒驰5在天津工厂正式量产。当天,恒大集团宣布,恒驰5自7月6日开启全球预售,不到15天收获超3.7万辆订单。
然而,曾就职于恒大新能源研发部的金羽却对这个数据存几分疑虑。离开恒大后,金羽入职了一家汽车零部件公司,也是恒驰汽车的供应商之一。“我们是恒驰某个配置的唯一供应商,仅收到过非常少量的样单(需求),没有3.7万(那么多)。”
并且,据金羽透露,供应商已经不敢再给恒大赊账期。一般情况下,对于正常合作的客户,供应商会提供数月甚至半年的赊账期,先供货再收钱,恒大暴雷后,供应商对恒驰的要求变成了现货现款。
对恒大资金链的不信任,也让车主对恒驰5的交付显得信心不足。一位早在8月初下了大定的恒驰车主告诉每人Auto,提车估计遥遥无期,客服提供不了交付表,只回答会在今年10月1日至明年3月31日期间交付。“问他们一个月生产多少辆,交多少辆,一点概念都没有。”南京恒驰销售中心的一位销售人员则透露恒驰目前产能不足,“现在没有实车交付,产量不够”。
已经交了定金的车主坐不住了。在闲置物品交易平台上,有人将恒驰5的资格号上架转让,甚至有车主准备亏本出售,别说赚差价,自费掏的1万元定金也不在乎了,“8000出,恒驰铁粉来!“
只是浏览量少得可怜,评论区孤零零地躺着一条留言,“恒驰还有铁粉?”
内斗、消耗与荒唐
2019年初,恒大以一个财大气粗的地产商姿态,高调闯进汽车圈的盛况,金羽至今仍记忆犹新。彼时的恒大意气风发,许家印用“买买买”的策略横扫新能源汽车产业。短短半年时间,从整车研发、动力电池、电机电控,再到销售,恒大用最快的时间打通了汽车全产业链布局。
那一年,许家印异常忙碌,他带领恒驰汽车高管飞了23个国家、47个城市,终于办成了2019年11月的那场声势浩大的恒大新能源汽车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峰会。当天许家印一口气与全球各地60多家知名供应商签约,在同声传译的各个频道里,同时有8种语言交相辉映,准备见证一家“世界级新能源汽车集团”的崛起。
当时,许家印用了四个叠词规划了恒驰汽车的未来:买买买,把能买的核心技术、能买的企业,都给他买了。买不来的技术就要“合合合”,目标是“大大大”和“好好好”——造车要有大格局、大战略和大规模,造出来的车品质要好、造型要好、价格要好。
在许家印大笔一挥“买买买”的策略下,金羽所在的新能源电池公司被恒大收入麾下,金羽也正式成为恒驰汽车的一名员工。恒大入主后,金羽和同事们的工资飙涨20%,所有人都振奋了。但好景不长,很快恒大空降了一批高管,高管们对原有的产品路线并不满意,将过去的计划全盘推翻,团队又花了三四个月制定新的工作方案。“当时的确耽误了一些时间,但大家都觉得没什么,反正恒大很有钱,随便折腾也无所谓。”
不过,事情慢慢变得复杂起来。恒大一贯喜欢用自己人,开始将恒大足球、恒大冰泉以及恒大财富的老员工势力转移到新公司。但这批人不懂汽车业务,也不信任金羽等原始技术团队,“后来又招了第二批人,从(其它)新能源公司直接拉人做高管”。这批高管的作用是盯梢,比如对许家印走访时拉来的外国技术专家进行评估,前者填补了恒大系势力在技术上的管理空缺,“因为恒大自己人无法甄别这批人的能力究竟怎么样”。
新的高管来了,原有的管理层自然要让位。恒驰汽车前员工陈毅,曾亲眼目睹了一场恒大对被收购公司管理层大换血。那是一家生产新能源汽车电池的中日合资企业,日本高管、员工特别多,几乎每个部门都有两三个日本人。在恒大入股后一年,公司的日本人几乎全部离去,取而代之的是一批韩国高管。原因很简单,那是2019年,许家印刚刚考察完韩国SK集团,“两边是有合作的”。
不同派系就此生成。很快,派系矛盾、人员冗余等问题在恒驰内部悄然滋生。被恒大收购前,金羽所在的公司一直很重视整车厂客户的需求,但归入恒大系之后,恒大高管给定的产品路线是“服务于恒驰汽车”——其它汽车客户统统靠边站。这导致客户需求迟迟得不到响应,最终相继流失,“到了2020年,我们公司原来在柳州和南昌的两座电池工厂都关闭了”。
恒驰内部派系盘根错节,就连许家印屡试不爽的“计划管理”法也不灵了。在恒大内部,各部门月初制定计划,月末考核。但在恒驰,“计划管理”演变成一场“有预谋的应付”。由于恒驰人员流动频繁,且许家印对新能源领域存在一定信息差,许多中层管理者发现,把一些已经完成的事项当作计划向上汇报,甚至编写一些进展,也能通过月末考核。
在谎言的裹挟下,说真话的反而成了“缺乏格局”的一类人。在恒大前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的回忆里,因为直言降负债、反对多元化,他曾经在一次公司干部大会上大受批评,“大致的意思是我格局不够,认识不到公司的重大战略”。当时任泽平对恒大进入新能源赛道并不看好,“相比自己从头开始造车,(如果选择收购一家车企或与之合作)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结果可能大相径庭”。
金羽认为,许家印对这种形式主义或许并非毫无察觉,在恒驰,他曾反复强调“克服官僚主义,要向形式主义开炮”。有一段时间,恒驰沿袭了恒大的习惯,每个月、每个部门都要提报一位具有形式主义作风的员工。
但这种做法最终又沦为另一种形式主义。金羽感到很可笑,“就像考试一样,自己出题自己回答。中层浑水摸鱼,把帽子往底下人头上扣,罚钱不说,还要在内部公示,非常打击人。”陈毅也证实了这点,他所在的部门的确存在一月一次的自查自纠,每到月末,部分人员将进行一次排名,考核内容甚至包括加班后离开公司时,是否忘记关灯这类小事。
收购带来的企业文化冲突不止于此,新员工们最无法接受的是,恒驰汽车与恒大地产的深度捆绑。每到金三银四、金九银十等地产行业传统的促销季,都是恒大员工最苦恼的时候,恒驰也不例外。陈毅记得,他曾被要求下载一个内部APP,这个软件会实名记录每一位员工“带客看房”的业绩。“每个部门的指标不同,有十几个的,也有五六十个的。”
指标重压之下,甚至催生了第三方中介市场。中介们游走于恒大员工和售楼部之间,只要掏钱,就能迅速完成指标,“中介想办法拉人去看房,都是一些大爷大妈,一个人头大概二三十(元)。”
内斗、消耗,甚至是荒唐,终究逼走了一批人,在金羽的回忆里,最先离开的是那些颇有“心气”的技术中层和工程师,也有一些人留下来,“开始消磨(时光)混日子”。
造车不是资本游戏
金羽觉得,恒驰岌岌可危其实早有迹可循。2021年9月恒大暴雷,“我们部门当月的工资拖延了两个月才发”。
这场债务危机深深动摇了恒大的根基,员工对公司的信任也随之崩塌。拿到工资后,金羽和一批同事迅速离开了恒驰。还有一些同事由于各种原因,被迫留了下来,“他们要么买了恒大的房子,要么买了恒大的理财产品,别无选择。”据金羽了解,如今,这些同事几乎都处于停工留职的状态。在一封11月29日下发的通知里,恒驰表示,鉴于新冠疫情的影响及集团、公司出现严重经营困难,部分项目已停工待产,因此要为员工办理停工留职,具体期限为2022年12月1日至2023年2月28日。
有同事告诉金羽,早在10月份之前,恒驰内部就流出了裁员的风声。起初并未大动干戈,只是优化了各部门的辅助性岗位,比如文员。两周后,这场裁员波及更大范围,直至“全都回家了,现在都在重新找工作”。
▲ 一位恒驰员工收到的停工通知。图 / 网络
就像当初的激进扩张一样,恒驰正在急速收缩。如今恒驰只剩下最后一个有生产资质的工厂——天津工厂。据媒体报道,恒大汽车广州工厂已经出售给当地某国资车企,天津工厂将和恒驰总部合并。至于一口气发布九款车型的豪情壮志,也默默地向“集中资源确保恒驰5生产交付”妥协。
造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或许在许家印过去的想象里,造车是一个简单的拼装游戏,他试图用大开大合的思路将地产行业的辉煌复制于汽车行业。从一开始,许家印就摆出一副“大干快上”的姿态,希望凭借“买买买”大法在短期内迅速拼凑出一款电动汽车,拯救恒大朝不保夕的地产业务。
但急于求成之下,往往容易作出脱离事实的判断。
金羽原来的公司,主打产品是三元软包电池,被恒大收购那一年,得益于成本低、安全性高,磷酸铁锂电池备受追捧,特斯拉、比亚迪等车企都采用了磷酸铁锂电池。令金羽震惊的是,在没有任何经验、数据、人才积累的前提下,恒大竟然让金羽所属的技术团队放弃三元软包电池的既有优势,从零开始搭建磷酸铁锂电池实验室,“因为临时转变技术路线,项目进度整整拖慢了一年”。
在金羽看来,许家印是一个“外行”,那句“好好好”的定调,从根本上忽视了新能源车本身的精密性。“不同车型,涉及不同模具,对于外行来说,想要的东西越多,想做的车型越多,反而死得越快。”
令许家印始料未及的是,汽车行业的拼杀如此激烈。原本打算让地产和汽车业务彼此带动的盘算也落了空——时任恒大集团总裁夏海钧在分析师沟通会上曾表示,恒大在各地借造车项目拿地,是为了覆盖建厂投资带来的亏损,未来还将推出“买楼送车”,以带动地产销售。
恒大也想及时抽身,却寻不到合适的接盘者。金羽透露,“恒大这两年先后和一家传统车企、一家新势力谈过接盘收购的事,只是没谈拢”。
从内行角度出发,金羽认为恒驰5这款车并不差,“供应商都是顶级的,甚至有点亏本叫卖的意思”。但恒驰5交付后Bug频出,备受诟病。所有事实都在努力教会许家印一件事——造车不是资本游戏,有钱也无法搞定一切。
(那木对本文亦有贡献;应受访者要求,文中皆为化名)
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创业邦转载,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