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势力之争,上海湖北吉林被反超了

汽车大省转型,赛点到了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城市进化论(ID:urban_evolution),作者:淡忠奎,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去年初“国补”退场后,一场起自新能源汽车,高潮在燃油车的降价热潮呼啸而来。从龙头车企,到地方政府纷纷下场“促销”,新旧汽车城之间的角逐已然“剑拔弩张”的地步。

这注定,2023年是汽车实力版图巨变的一年。近日,国家统计局陆续公布2023年及2024年1-2月全国各省份汽车产量数据,过去一年中,全国汽车产量猛增297.67万辆,一举迈过3000万辆大关。除甘肃、西藏、青海、宁夏4省份外,其余27个省份均生产汽车。

对于各汽车大省而言,不仅是如何守住自身基本盘,更重要的是“以攻为守”,在近300万辆的增量中瓜分更大的份额。

从这一维度来看,汽车第一大省广东是唯一增量过百万辆的省份,山东、江苏增量超70万辆,而上海、广西则下滑超过70万辆……由此全国汽车十强省份格局已然生变,上海湖北吉林陕西被反超,广西更是排名下滑最大,跌出十强名单。

全盘来看,全国汽车实力版图发生何种变化?新旧汽车大省的“攻守战”,又呈现出哪些新的趋势?

增量榜:广东独霸,鲁苏崛起

在全国汽车版图上,第一汽车大省广东正迎来新一轮风光。

2021年的重庆,2022年的陕西,都曾在汽车增量上与广东比肩。而进入2023年,广东汽车增量率先跨入百万辆门槛,产量规模、增量都成为难以比拟的存在。过去一年中,广东汽车产量达519.19万辆,占全国的17.2%。

随着比亚迪等龙头车企的放量,新能源汽车已然成为广东汽车产业的核心增长引擎。2019年,广东的新能源汽车产量仅为15.59万辆,仅占全省汽车产量的5%。而2023年,广东新能源汽车产量已经飙升至253.18万辆,占全省汽车产量的48.76%。

即便从全国来看,广东的新能源汽车产量已经占到26.8%,要远高于上海、安徽、陕西等在新能源汽车产量上排名前列的省份。对于广东而言,一个极具指向性意义的事件是——深圳新能源汽车产量(178.6万辆)超越上海(128万辆)、西安(98万辆),首次晋级新能源汽车第一城

而在2022年,深圳新能源汽车产量才87.47万辆,而西安、上海都已经在百万辆上下。从一定程度而言,深圳在新能源汽车格局中登顶,是老牌汽车强省广东在新能源汽车浪潮中成功转身的缩影。

数据显示,2023年广东、山东和江苏新增汽车产量分别为103.82万辆、77.77万辆和70.67万辆,分别占据全国增量的34.88%、26.13%、23.74%。这也意味着粤鲁浙三省,瓜分了全国超过八成的增量。

图片

在广东龙头强化的同时,山东、江苏成为搅动格局最重要的变量。从全国汽车产量前十阵营来看,山东以197.39万辆的产量从全国第10位上升至第5位,江苏以165.03万辆的产量从全国第11位上升至第7位,妥妥的增长明星。

老牌汽车省份重庆、安徽也凭借亮眼的增长实现晋级。2023年,重庆汽车产量达231.79万辆,一举超越吉林、上海,成为全国排名第2的汽车大省(市)。而安徽汽车产量达增长208.8万辆,超越广西、湖北,跃升至全国第4位。

与之相比,去年的汽车增长大省陕西骤然减速。受比亚迪热销车型产地转移的影响,导致西安、深圳在新能源汽车版图上位势变化,产量出现下滑。这也导致过去一年中陕西汽车产量“保九争八”的目标未能如愿,被山东、江苏、浙江反超,排名从第8位后退至第10位。

不过,陕西在新能源汽车上的表现依然可圈可点。过去一年中,全省新能源汽车产量105.2万辆,排在全国第3位,产量同比增长33.9%。其中,新能源汽车占全省比重为71.6%,几乎是绝无仅有的存在。

尤其是,西安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90万辆,西安吉利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7万辆,在仰望U8、海鸥、奔驰smart等多款新能源车型的带动下,接下来一年陕西仍然具有挑战格局的机会。

减量榜:沪桂大跌,吉林减量

从一定程度而言,省域汽车产量的增减就像一面镜子,直观地映射出新旧汽车城之间“此消彼长”的拉锯战。往往是新能源汽车城“攻”,传统汽车城“守”,而胜败之关键就在于新能源汽车冲量、燃油车转型。

纵使强如上海,仍然面临汽车产量下滑的挑战。2023年上海汽车产量215.61万辆,相较2022年缩水近三成。从过去三年来看,上海汽车产量增量分别为36.64万辆、19.13万辆和-86.84万辆,呈现出逐年缩水的势头。

不过,2021~2023年,上海新能源汽车产量分别为63.2万辆、99万辆和117万辆,增长十分迅猛,新能源汽车占全省汽车产量的比重也达到54.26%。其中,上海特斯拉超级工厂2023年累计交付量达到94.7万辆,同比增长33%。

这反映出,新能源汽车正成为上海汽车产量增长的核心动力,而增速放缓的核心原因则是新能源汽车创造的增量未能填补燃油车销量下滑的“窟窿”。

以上汽集团为例,2023年整车合计产量为502.53万辆,同比下滑5.61%。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109.26万辆,同比增长2.01%。尤其是合资车企产销量下滑成为整体产销量下滑的重要因素,如上汽大众、上汽通用、上汽通用五菱产量下滑幅度均超过10%。

图片这也使得上海汽车产量罕见被重庆超越,失去全国汽车产量第二省份的排位。在上海之外,汽车大省广西汽车产量直接跌破百万辆,排名从第6位下滑至第12位。2023年,广西汽车产量97.52万辆,相较2022年减少79.48万辆,下滑幅度达44.9%,传递出逼人的寒气。

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一座曾经站在全国新能源汽车制造中心的省份。2021年,广西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48.6万辆,占全国比重的13.7%,排在全国第3位,五菱宏光MINI EV成为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

而在过去一年中,广西龙头车企产销量明显下滑。上汽通用五菱汽车产量为140.42万辆,同比下滑11.51%,而广西正是其最主要的生产基地之一。同时,东风柳汽产量15万辆,同比下滑18.92%。如此一来,广西的“跌落”自然不难理解。

相比之下,受传统汽车转型步伐较为缓慢,新能源汽车冲击加速等因素影响,老牌汽车大省吉林的日子也不好过。2023年吉林汽车产量下滑至155.89万辆,同比减少59.69万辆。从“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43.6%”来看,目前频频发力的新能源汽车依然难以承重。

这也导致吉林汽车产量在全国的排位从第3位下滑至第8位,甚至要开始面临浙江的威胁。与之相似,近两年来使出浑身解数转型的老牌汽车大省湖北,也被后来者山东攻擂成功,排名从第5位后退至第6位。2023年,湖北省汽车产量178.99万辆,同比减少10.6万辆。虽然下滑幅度有所收窄,但是尚且未能摆脱负增长的窘境。

新趋势:抱紧龙头,汽车大省“转身”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要继续巩固扩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突出优势。而近期以来,工信部、商务部、发改委、住建部等多部委都已经表态,将采取更多举措助推新能源发展。

过去一年中,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国比重超过60%,电动汽车、锂电池和光伏产品“新三样”出口增长近30%。而在新一轮政策和市场的双轮驱动下,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有望进一步拉升,而新旧汽车城的拉锯战也将更趋激烈。

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20余个省份在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新能源汽车或充电基础设施的布局,进一步加码新能源汽车产业。尤其传统汽车大省更是力度空前。

如吉林提出深入实施汽车产业集群“上台阶”工程,推动奥迪一汽等新能源汽车项目投产达效建设,推进辽源新能源汽车产业配套基地建设;

湖北提出,打好汽车、钢铁、化工产业转型三大战役,推动传统行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推动“光芯屏端网”、汽车制造与服务、大健康三大产业达到万亿级规模等。

从目前来看,一些传统汽车大省已经有逐步回暖的迹象。今年1-2月,全国20个主要汽车生产的省份中,已经有11个实现正增长。

图片

其中,安徽、重庆、吉林、河北新增汽车产量分别为10.81万辆、5.84万辆、4.46万辆、4.02万辆,安徽(32.73万辆)已经超过上海(23.91万辆),吉林(22.14万辆)已经超越江苏(22.08万辆),都已经实现进位。

尤其是今年以来,奥迪Q6 e-tron预批量车在位于吉林省长春市的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总装车间下线,以及一汽弗迪新能源动力电池项目成功投产下线等一汽集团新能源汽车标志性项目的相继落地,成为老牌汽车大省吉林“转身”的标志。

在新能源汽车新秀们加速放量的同时,老牌汽车城以及与之深度绑定的龙头车企也显然已经下定决心全力转型,加速产业链重构。如一汽之于吉林,东风之于湖北,长安之于重庆,龙头车企的转型无一不与城市赛道的转型都高度同步。

当下的新能源汽车竞争已进入下半场,接下来的竞争主题主要是从动力系统之争转化为智能系统之争。

火石创造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冯雷此前对城叔分析,动力系统之争反映在电机、电控、电池三大件,未来还会围绕节能化、轻量化、降本化持续迭代;而智能系统之争则主要集中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网联协同发展,是一个更广阔的产业赛道,真正实现汽车产业、现代化生活方式和智慧城市发展的融合。

对于老牌汽车大省而言,整车份额所代表的“电动化”程度是十分重要的方面,但更重要的是依托产业基底优势加速重构自身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生态。在新的产业网络以及资源配置中掌握更多主动权,或许才是老牌汽车大省们真正转型成功的信号。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