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聚则城兴,城市如何吸引年轻人?

关注
聚合青力量,共谋新发展

5月29-30日,2024“两湖之约”新青年创投大会在常州举办。本届大会以“潮起扬帆创未来”为主题,推出了青年论坛、产业参访、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大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大会期间,2024新青年创投榜的青年创业者、投资人、以及常州乡贤共聚一堂,分享最新的行业资讯,交流创投经验、链接常州产业机遇。

0E0K7312-opq3016145312.jpg会上,小苗朗程管理合伙人方正浩,中复资本董事长袁立,海尔资本管理合伙人张嘉诚,上海联创管理合伙人、CFO 朱一凡在《聚合青力量,共谋新发展》圆桌对话中的精彩观点如下:

1. 每一个时代的革新,每一个阶段性的变化,基本上都是由没有历史包袱、轻装上阵的年轻人来完成的。因为那些拥有丰富经验和教训的人,面对新时代,很难做出全力以赴的决定。

2. 年轻人的流向预示着城市发展的机会,青年人聚集的地方,就是城市发展和产业创新的沃土,这是我坚信不疑的产业逻辑。

3. 每个时代都是由年轻人塑造的,他们在不同阶段的创业过程中,为城市发展奠定了产业基础,形成了不可或缺的产业链。青年人的聚集带来活力和产业机会,从而推动城市的自然发展。

4. 一个时代的到来总会有人能够乘势而上,我们期待常州能够成为首批迈向未来的城市之一。

以下为圆桌对话内容,由创业邦整理:

方正浩(主持人):各位嘉宾大家好,本场的对话主题是“聚合青力量,共谋新发展”,首先,想听听各位嘉宾如何理解青年是创新创业的生力军这个问题的?

张嘉诚:这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青年作为生力军不仅在创业方面,在投资方面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创业者首先可能是有优势的,最重要的在现在这个时代就是激情和信心,这是这个时代更珍贵的东西,我们做投资时间比较久,我是2009年开始做投资,到现在将近15年的时间,发现越做到后面越害怕,刚开始一个阶段就是看什么项目都好,到后面一个阶段是看什么项目都不好,到第三个阶段就是会谨慎审慎的做投资,全面的布局达到三个阶段。

第一,年轻的创业者大部分还是有很多的激情和信心的。

第二,现在国内大部分的创业还是聚焦在科技领域为主,不管是医疗还是制造,还是核心的芯片、算法等等,我们很欣喜的看到年轻人在这些新生的事物方面有很好的敏锐度和感知,包括刚刚上台的几位都是教育背景非常好,有全球化的视野和全球化的教育背景,我觉得年轻创业者第二个优势就是能够把这些新兴的事物通过良好的教育和良好的感知带回国内进行创新创业。

第三,作为生力军可能还有一个我很羡慕的优势,就是大家有很强的纠错能力,尤其是跟早期的项目打交道的时候,有时候开董事会,这个企业是创立第一年,可能会议组织的都是稀稀拉拉的,当时讲的内容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对技术的迭代,对人员的把控不能说千疮百孔,还是比较幼稚的,但是在会上大家有一个比较充分的交流。

半年会的时候,因为现在马上到6月份,去年年底开完董事会以后半年度的时候很多企业陆陆续续在开新的会议,我们就发现年轻的创业者尤其是负责人创始人有非常好的调整能力,我们到公司里从公司整体的经营管理运营到整体的大家在交流过程中的反馈,思想的碰撞,半年的时间有非常显著的进步,当时可能在去年年底提的一二三全都做到了,第四点、第五点还要提给我,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年轻创业者的优势很好的吸收和纠错的能力。

袁立:我在与创业者的沟通中,常听到一种观点,认为今年可能是未来十年中最好的一年,因为情况似乎一年不如一年。但我不完全同意,我认为,这不仅仅是因为每一年都在变差,而是因为整个时代正在发生变化。

从创业或投资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看到,每个阶段所做的事情都有巨大的跨越。如果我们把视角拉长,从历史的长河来看,从最早以土地为要素的时代,到以工业为要素的时代,再到现在以数字为要素的时代,每一个转变都是革命性的。

在过去20年里,如果我们聚焦国内,可以看到从投资、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再到现在的硬科技,投资策略和创业者所处的场景也在发生变化。过去,投资者在选择项目时首先会考虑市场规模是否足够大,而面向消费者的to C市场被视为最佳选择。但现在,我们发现在硬科技和新质生产力领域,几乎很难找到直接面向to C市场的技术创新机会,大多数硬科技都是面向企业的to B市场。

从某种程度上说,时代已经发生了变化。随着时代的变迁,新一代的人应运而生,他们可能是改革的先锋。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从事地产的人突然转向互联网,或者一个从事互联网的人突然转向硬科技。目前来看,这种情况几乎没有发生。

所以我认为,每一个时代的革新,每一个阶段性的变化,基本上都是由没有历史包袱、轻装上阵的年轻人来完成的。因为那些有丰富经验和教训的人,面对新时代,很难做出全力以赴的决定。因此,当下的共识就是身处时代变化之中,我们期待更多的青年企业家出现。

朱一凡:聆听了嘉宾的分享,我深有感触。这让我回想起一部电视剧中的台词:“难寻少年时,总有少年来”,青少年始终是时代的主旋律。从历史角度分析,2010年之前,中国经历了一次创业投资的小高峰,当时的创业者主要是拥有丰富海外经历和教育背景的海归人士。他们曾在国际大公司工作,并在回国后复制了海外成熟的互联网模式,引领了中国互联网的第一次浪潮,从而孕育出一批商界领袖。

2010至2015年间,随着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大量企业青年管理者和大学生纷纷加入创业行列,形成了另一波创业高潮。在2017年之前,商业模式创新成为主流,海归们带来了硅谷及其他国家的创新商业模式,特别是互联网领域的创新,在中国取得了显著成功。

2018年之后,随着中国创新创业的兴起,一些中国创新商业模式开始被复制到海外,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青年创业者的参与。青年创业者已经成为创业成功的关键力量,并得到了时代的验证。

方正浩(主持人):刚才各位嘉宾都提到青年在创新创业生态中的重要作用,但是我们也看到青年创业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各位认为目前青年创业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需要什么样的生态和赋能?

朱一凡:当前,青年创业者更有活力和冲劲,他们往往因看好某个项目而迅速组建团队并投身创业;同时,青年创业者特别是Z世代创业者,不仅能够创造商业模式,还是这些模式的使用者,因此更了解同龄人和中国消费市场的需求,能够创造出更贴近市场的产品和服务。可以说,青年创业者为中国当前的创新创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尽管青年创业者充满热情和理想,但他们在管理方面可能存在不足,由于缺乏大型机构工作经验,他们只能做出自己认知范围内的最佳选择。在市场状况良好时,这些问题可能不明显,但在市场波动,尤其是面对不可预测的危机时,青年创业者可能会遇到较大困难。

张嘉诚:因为刚才的问题我回答就说了很多优势,我想今天创业者也比较多,会说一些从投资角度,看到的一些问题,第一我觉得年轻朋友很多时候还是考虑的不够充分,可能激情是一个优势,但同时也是一个双刃剑,有时候创业之前,我们也要想清楚,到底适合做什么,我们也看到很多I人在做很多很E的事,E人团队里都是E人,没有I人,所以这样说你要想清楚到底适合做什么,适合做技术还是市场还是管理,就像投资人一样,有的可能投资人不适合创业,就适合做投资,有的可能只适合创业,做投资偏乐观,第一大家要多家思考,或者有的时候我觉得技术很好,产品也很好,或者身边的朋友跟我说这个东西肯定能做起来,我们就一股脑冲进去了,没有做相应的市场调研。

因为大家都知道现在国内甚至说全球很多赛道都非常拥挤,可能想法在迸发时,全球已经有一万人同时在做,已经有两家上市公司了,所以大家要多对自己对市场整体企业进行思考,甚至进行中期和长期思考,而不是凭着一腔热血走哪算哪。

这我们也有很多例子,可能做的时候很好,在天使轮和A轮都能比较顺利,但一旦企业到了拼刺刀,白热化的时候,这些短版都出现了,所以大家要多思考,这里第一点。

第二点,我们看到很多确实年轻的队伍,长板很明显,同时短版也很明显,就是现在时代的创业,尤其是因为大家做到这的我想都是都是想把企业做大,不是做生意,都想投资商市改变行业改变世界。

所以如果你想达到这个目的,就一定要不能说没有短版,尽量补足短版,尽量增加自己的长板,因为现在的时代竞争已经非常白热化了,我们从投资来看,因为刚才说基金规模偏大一点,所以我们投B轮以后多一点,又发现很多企业到了充分竞争的时候,是不能有短版的,你不管是从技术、市场团队,甚至说资本运作,甚至对人性的把握,都不能有短版,如果有短版可能企业就会灰飞烟灭,或者瞬间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所以我想年轻朋友可能在创业中不断补短版。

说到赋能其实也有,我们非常建议年轻朋友能够找合伙人,如果能有互补的合伙人,不管是在经验还是性格上,甚至年龄上能有互补,我觉得有人给你踩刹车、油门,有人给你把方向,这都是很好的经验,第一要找合伙人,第二就是能够,因为刚才企业上来,我看有的是一年融了三轮,天使轮2022年成立就拿了一个多亿投资了,我觉得你有很多很好的投资人合作伙伴,我觉得大家也应该像这些投资的朋友多学习,因为毕竟我们不是真正划船的人,是给大家提供船桨的人,希望能够让大家划的更快一点,所以我觉得我们要利用好这个优势,一方面找合伙人,一方面找投资甚至是上下游合作伙伴多聊,去补短版,把前面两个问题弥补掉,这是我的建议。

袁立:当前时代为科学家和硬科技领域的创业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以及社会对科学家的尊重,都为这一群体创造了有利条件。尽管市场环境存在挑战,但依然存在成功的可能性。

许多成功的硬科技创业者来自知名学府,拥有强大的专业、学术和研究能力,以及优秀的团队和导师支持,这为他们的成功提供了显著优势。科研院所的公共资源也为他们提供了额外的优势。

然而,这些创业者往往在社交和商业化方面存在不足。对于硬科技领域的青年创业者来说,能否实现从科学家到企业家的转变,是一个重大挑战。寻找合适的合伙人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式。

我们公司不仅进行投资,还致力于帮助企业成长,提供所谓的“赋能”服务。我们发现,大多数硬科技创业企业在技术创新上表现出色,但在解决方案和应用场景的拓展上存在挑战。我们通过与跨国企业和500强企业建立深度联系,帮助这些企业找到合适的应用场景和合作伙伴。

我们还计划与重要机构合作,举办以创新解决方案为核心的大赛。这样的大赛将有助于创业者展示他们的技术如何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为投资者和供应商提供清晰的评估标准。

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活动,帮助硬科技领域的年轻创业者解决订单难题,突破发展瓶颈。大赛的评委将由链主担任,这为参赛企业提供了直接接触潜在合作伙伴的机遇,这是我们正在尝试做一些帮助青年企业家做赋能的事情。

方正浩(主持人):常州作为青年之城,也在全力打造全国青年创新创业最向往的城市,各位嘉宾是如何评价“青年聚则城兴”呢?

袁立:我觉得今天这个话题挺有连贯性的,回到我刚刚说的重要的标签就是时代特点。每个时代都是由年轻人塑造的,他们在不同阶段的创业过程中,为城市发展奠定了产业基础,形成了不可或缺的产业链。青年人的聚集带来活力和产业机会,从而推动城市的自然发展。

过去,人们更多关注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然而,近两年来,年轻人开始流向杭州、成都、常州等新兴城市。这些城市在产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表现出色,政府的支持力度也日益增强,有可能在某些细分领域实现对一线城市的超越。

因此,年轻人的流向预示着城市发展的机会,青年人聚集的地方,就是城市发展和产业创新的沃土。这是我坚信不疑的产业逻辑。

张嘉诚:常州大家也都很熟悉,包括昨天晚上跟政府领导吃饭也说过万亿的城市,新能源、医疗健康这些赛道都是在国内知名的,我觉得现在年轻人的聚集对于一个城市来讲应该是每个城市都去争取的非常好的资源,其实咱们政府打造的营商环境,我们去的地方比较多,都是应该说是非常尽力和优秀的,各个政府为年轻人、为创业者打造的环境都是非常好的,包括现在的年轻人不再局限于北上广深。

其实在上海也知道,尤其是北京体验更多一点,很多年轻人离开了到了更适合宜居和创业的城市,另外就是很多企业也是,北京的企业在北京太贵了,然后就把很多团队搬到了常州、成都、苏州这些去,随之而来就是年轻人的聚集和转移。

一,政府继续不遗余力的打造宜居宜业的环境。

二,投资人跟着项目走,项目如果能聚集类似常州的城市,我们是非常愿意做投资和赋能的。

三,年轻人95后、00后的年轻人没有80后这么多包袱,大家也轻装上阵在哪个城市生活也都ok,都有很多创业者是全球化的视野和背景。

所以我觉得三个方面一起努力,未来为常州也好,其它城市也好打造一个年轻人聚集的生力军的城市。

朱一凡:青年跟城市的活力是相辅相成的,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创业环境:与印度相比,尽管印度拥有年轻的人口和大量优秀的技术人才,但其创业环境与中国和美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主要原因在于印度的年轻专业人才大量流向硅谷,成为国际大公司的高管,而没有在国内创业环境中发挥作用。这说明年轻人对创业环境的形成至关重要。

第二,企业经营:当前,无论是知识密集型还是劳动密集型企业,都对年轻人才有着迫切需求。年轻人的聚集程度直接影响到创业环境和氛围。科技公司的发展离不开高技术的研发人员和高层次的管理人员,如果一个城市缺乏年轻人,这样的公司最终可能会选择离开。

第三,消费产业:年轻人聚集的城市通常能够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尤其是消费产业。年轻人的消费行为和生活方式能够直接影响城市的经济活力和产业发展。

以新加坡为例,作为年轻的发达国家,新加坡近年来吸引了大量年轻人才,尤其是从事元宇宙和Web3领域的专业人士。随着年轻人口的增加,新加坡的夜生活和新兴业态得到了显著发展。例如,原先夜间外卖服务难以找到配送人员,而现在新加坡至少有四个本地平台提供此类服务,中国的滴滴也在新加坡提供夜间外卖服务。这表明年轻人的涌入带动了新业态的兴起。

另一个例子大阪,每年都会吸引全世界年轻人前来旅游,不仅促进了大阪经济的复苏,还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年轻人的聚集不仅对创新创业具有积极影响,也对城市的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年轻人的聚集对于城市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方正浩(主持人):最后,请大家各自提一句鼓励新青年创业者和投资人的话,首先有请朱总。

朱一凡:当前的青年创业者与十年前相比已发生显著变化。从近期观察的几个项目演示中,可以明显感受到他们不仅充满热情,还具备了更为成熟和全面的能力。

期待常州能够吸引更多青年人才,无论是本地的乡贤、江苏省内人士还是全国各地的青年,都能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在常州发展。希望他们能利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开创自己的事业,实现个人价值。

张嘉诚:九个字送给大家——“有决心、有信心、有耐心”。

袁立:一个时代的到来总会有人能够乘势而上,我们期待常州能够成为首批迈向未来的城市之一。

方正浩(主持人):感谢各位嘉宾的精彩分享,本场圆桌论坛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