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30日,2024“两湖之约”新青年创投大会在常州举办。本届大会以“潮起扬帆创未来”为主题,推出了青年论坛、产业参访、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大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大会期间,2024新青年创投榜的青年创业者、投资人、以及常州乡贤共聚一堂,分享最新的行业资讯,交流创投经验、链接常州产业机遇。
会上,复朴投资合伙人曹惠南, 源码资本执行董事陈润泽,普华资本合伙人李杨,和利资本合伙人王馥宇,BAI 资本合伙人赵鹏岚,在由耀途资本执行董事于光主持的“前沿科技,向新向未来”对话中,就AI在机器人、医疗、芯片等前沿领域的挑战与应用,前沿科技与城市产业展发展开对话,以下是对话实录,由创业邦整理,内容有删节:
人工智能浪潮如何推动前沿科技
于光:
谈论前沿科技,避不开关于AI大模型。今天活动上的投资人朋友投资涉及医疗、机器人及他前沿科技。大家怎么看待这波人工智能浪潮在推动前沿科技上发挥的作用?
曹惠南:
针对前沿科技来说,其实AI已经在很多领域带来效率提升。我举几个例子:我投了一家核聚变公司,原来核聚变去做实验,实验成本很高,包括仿真模拟。用AI之后,可以大大缩减时间成本、实验成本,所以这我觉得是AI明显带来的效率提升。
另外,有一家公司是做小藻养殖。利用AI去管理藻类的养殖,包括控制营养液的吸收、光反应器调节的时间、二氧化碳的摄入等等,其实AI在里面也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所以我觉得AI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不仅仅是现在的算力基础。
李杨:
这么多年来,AI在临床前和临床两个方向探讨比较多。临床方向买单方虽然是个人和医保单位,但实际的执行方、选择方大多是医生,监管机构也是以药监局为主的国家单位。
所以AI在临床端的推进,受着政策的制约。重点就是我是否能够将AI概念作为辅助诊断的底层逻辑,因为从监管机构来讲,你的黑匣子是非常不可以接受的监管漏洞。
从临床买单方来说,AI产品现在只能以软件或者软硬打包的方式进入医院当中收费,而没有办法像普通的医疗器械或耗材一样进行单次收费,这就大大制约了AI以医疗为主的企业的想象空间。
在临床前的方向,目前发展的比较火的,是在医药方向。因为我们在小分子药和蛋白药物上,已经做了很大突破。我们可以用AI去寻找更好的靶点和解决方案。
但是生物是非常复杂的个体,其实医药也好,器械也好,在研发过程中,所有在小动物模型之前的数据都是很易获得的,但真正难以获得的是大动物,比如昂贵的灵长类,或者人体,这些很多掌握在企业个体的手上,这就大大制约了AI在往后端的发展,因为有大量的人体数据,特别是在复杂变量下的生物学数据,其实是拿不到的。所以不管是临床前还是临床后,我们认为AI可能还有很长的一端路去突破。
于光:
感谢李总,非常详细的介绍了AI在医疗领域的一些进展跟情况。王总因为投了很多跟AI芯片包括AI服务器芯片相关的公司,所以有请王总跟我们简单聊聊,在AI这波目前看到的前沿科技有那些,包括产生哪些机会。
王馥宇:
我们非常早就开始投资AI领域了,2016年的时候我们上上只基金是寒武纪天使轮领头方,2016年谷歌AplhaGO才开始下围棋,当时还没有半导体热潮、没有中美脱钩,没有科创板,所谓的AI,应用场景还不明晰。2020年我们上只基金也是思必驰的投资人股东,还从零开始孵化了GPU公司沐曦,企业发展非常好,我们从天使轮领投,一路到现在每轮都追加投资,我们其实对看技术比较有感觉,我们也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从市场角度来想它的需求在哪里?一个伟大的公司一定是时代和市场需求的公司。
有句话叫做“要想富,先修路”,我们如果直接去数高速费也好,高铁票也好,看公路网、铁路网建设的直接收益其实有点不太明白,但是我们想象一下,公路网铁路网对江浙沪包邮,淘宝、京东等都是受益者,再进一步想,所带来的内需消费的刺激,所创造的就业和经济的机会,其实真的是不一样的。
所以我把这个AI算力比喻成是一个应用的底座,只有先修好了路,只有先有了算力,它作为基础之后,后面才会长出树叶,长出更大的经济,我们做VC的角度既要看短期,也要怀着长期的不同的观点去想这些事情。
于光:
我们先把技术侧搭好了,后面的应用会自然而然的长起来的。有请赵总。赵总主要投出海和科技类项目,从您的观察来看,从国内国外的对比这看,AI这一波一方面从大模型本身的发展来看,另外一方面从应用上来看有看到哪些不一样和变化呢?
赵鹏岚:
真正AI产生的收入规模现在并不大,全球范围内,在整个AI算力投入上一年差不多500-1000亿美金,但是生成式AI真正每年产生的收入差不多是30亿美金左右,而其中差不多有15亿是OpenAI一家公司的服务费。
但是从降本的角度来讲,这是一个全球化的趋势了。很多大的公司利润来自于不同AI产品的增效,比如说客服,我觉得所有文本进文本出的这些应用场景,现在有大量的效率提升的地方。往往人们会高估一个行业未来两年的短期发展,但是低估未来十年的长期发展,现在AI有点处在这个状态。我们基金的思路是会保持一个相对比较冷静、谨慎、乐观的态度,但是肯定是百分之百拥抱这个大的趋势。
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
于光:
其实我们常常会面临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看到很多项目都是在早期,怎么平衡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因为早期一些方向往往需求不是那么明确,请大家再探讨这方面的看法。
赵鹏岚:
因为BAI资本是一个VC+成长期阶段的基金,所以还是需要比较关注项目的商业化能力。我们觉得期望能看到的是一个项目的商业化早期形态,因为这个技术的出现,产生了一个之前做不到的事情。原来在移动互联网阶段,更多是生产关系的连接,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生产力的提升。
真正的AI对于商业化的递进是远超原来想象的,这件事情可能早晚会发生。全球范围内,上一波大的风投的机会其实是“云”,无论是SaaS也好,还是金融科技也好,我们看到生成式AI虽然说投入产出比并不高,但是收入增长的曲线已经是远快于当年的云端软件的收入增长曲线,带来的一个特性是当我提高生产力的时候,我的变现效率应该是远高于仅是提高生产关系这么一个变现的效率的。
很有可能一个正确的商业模式,是当这个AI真正产生价值的时候,在第一天就是盈利的。
王馥宇:
我们从半导体的角度来看,其实没有所谓需要去平衡的,因为芯片就是一个商品。投资人的成功是来自于被投企业的商业成功,被投企业的商业成功,就只有一个点,就是我的产品满足客户需求,然后让客户掏腰包买单。
我们对于所谓的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的评判标准其实很简单,就是说你的技术创新能不能让你的产品比你的同行更好,脱颖而出让客户买单,所有这一切都是围绕着客户需求来做技术创新。
李杨:
其实医疗行业和创新是一个比较矛盾的关系。第一,因为医疗是一个相对比较保守的行业,如果我们投一个相对全球突出的技术,那么首先监管机构觉得这个东西在市场上没有任何数据验证,不可能把所有的风险转嫁到人类实验上,这个就断了很多所谓全球前沿的创新投资机会。从监管层的角度来说很多的器械、药物可能还是一个快速跟随的状态,但同时可以进行一些微创新。
第二,关于招标挂网或者商业的角度,如果一家企业没有足够的创新力,比如说大家知道了支架这个行业其实已经从几万块钱的单价打到七八百块了,国家以集采和带量采购的方式来倒逼我们增加更多创新型的产品。甚至说创新型的产品能够在两年内不参与集采,不参与降价。
我们所能投的就夹在这两个概念当中,一方面不能投一个全球创新的新技术,一方面又不能够投一个很快速进入集采的老项目,所以医疗投资可能相对保守一点。
于光:
谢谢陈总举了非常生动的例子来阐述这个问题,曹总也提到喜欢破坏性创新,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曹惠南:
在我来看有点悖论,从市场来说需求一直都在,但至少我目前看的行业5-8年内很难有商业化的需求真正能够落地,当然这也是我们早期风险投资人的价值所在。所以对于他们来说,只能依靠一级市场的投资人不断输血。当然,给创业者的建议,我觉得在这种非常前沿的科技领域,一定要做好每一个里程碑的节点,并且融资节奏也要把控好,因为稍一不小心,可能就真的分分钟死掉。所以我觉得市场还是需要一些主动式的耐心资本。
前沿科技投资与城市产业更新
于光:
因为今天讨论前沿科技,大家都知道,常州也是作为万亿GDP城市,在背后有很多科技创新是根本的驱动力,也想有请各位投资朋友大家怎么看待前沿科技在城市发展生产里中的价值?
曹惠南:
我觉得常州对于前沿科技其实包容性很强,目前已经是新能源之都。前沿科技其实对一个城市来说是第二增长曲线,新能源现在可能是锂电,引入了很多制造以及产业链相关企业,前沿的东西可能未来事氢能或者后面的核聚变都可以,所以我觉得对于常州或者对于其他城市来说,这是不断迭代的。包括一家企业也是,要不断找到自己的第二增长曲线究竟在哪。
目前看到很多前沿科技其实在高校的实验室里在科研院所,其实现在很多政府招商也很卷,大家都想找大项目。对于前沿一些的技术来说,无论是递进式的创新还是破坏式的创新,把这类型企业以孵化器或者园区叠加放在一起,让大家有一个良性沟通机制和竞争关系,我觉得可能对于常州或者其他类似城市引入前沿科技企业来说,可能会是比较好的方式。
李杨:
现在有很多城市其实有腾笼换鸟的想法,可能过去有很多传统的生产制造业,因为环保的问题,或者过于老旧的技术路径,所以希望将这些企业清理出去,之前我们碰到一个区域,大多数的生产都来自于服装纺织、印染相关的行业。后来因为合成生物学行业的兴起,其实对于原料药和印染行业带来很大的驱动,不管是从所谓的替代化学这些方面来说,其实都会给过去的技术路径或者工艺路径带来很大的提升。像我们现在有一些原料药物,可能已经不需要像卤化盐,或者一些易燃易爆类的原料,也不需要高温高压工艺,可能从24步变成4步酶法就可以解决。
最近我们在看的服装行业中,比如在印染环节,可能也需要抗菌类助剂,这种助剂可能过去我们都是用金属离子的方式解决,大家也听过鞋底除臭用铟离子、锌离子。但现在也有一些酶结合金属离子,通过包裹方案可以更好裂解细菌或者真菌的糖壳。
所以这些方案对于这个区域来讲都有很好的机会,可以让传统企业再获生机,这是我们目前学到的案例,不仅仅是把传统移出去,新的引进来,而是让双方之间产生更好交流和交互。
赵鹏岚:
因为全球跑得比较多,我非常强烈的一个感受是国内政府给到科技企业的扶持力度,在全球来看都是无可比拟的。很多人觉得现在是一个创业很难的时代,但反过来我们看到,中国有这样单一大市场、成熟供应链和如此巨大政府支持等条件,在全球范围内也是独一份。
常州是新能源之都,我觉得接下来中国可能会有一个AI硬件之都,因为这件事情是我们跑了很多国家和地方跟不同创始人聊,越来越清晰和明确的一件事情。
我们说如果生成式AI是大机会的话,载体一定也会在某一个硬件上,这个硬件通常的产品定义和软件范式会由美国来主导,但落地和生产,我们现在比较确定的是一定会大规模发生在国内。所以这件事情我觉得对于城市的发展来讲,也许会是一个机会。
于光:
最后有请各位嘉宾最后用一句话来与新青年创业者跟投资人共勉,也在当下的融资跟创业下。
赵鹏岚:
我觉得就是坚持住,总会有机会。
王馥宇:
没有什么很高大上的话,就是努力搬砖,一往无前。
李杨:
因为医疗行业可能在低谷期,所以也是鼓励大家再坚持一下就好了。
陈润泽:
带着问题来创业。
曹惠南:
脑洞可以大一些,眼光可以远一些,执行力再坚决一些,珍惜现在给你子弹的每一个投资人,尤其在这种环境下。与其苟延残喘,不如纵情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