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复盘找到你自己的优势

关注
怎么才能发现自己的优势?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实践中去发现,这个方法就是复盘。

编者按:本文来源于星空时间(ID:Time4Space),作者周自强,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地方,有的人擅长说,有的人擅长写;有的人擅长打游戏,有的人擅长背单词;有的人擅长动手,有的人擅长思考;有的人擅长观察,有的人擅长演讲。

而擅长的背后,是你的优势。擅长观察的人,往往敏锐,擅长思考的人,往往缜密,擅长动手的人,往往行动力强。

决定我们事业上限的,并不是我们的短板,而是我们的优势。你也许会问,那短板怎么办呢?其实不用担心,这个社会是有分工的,未来的分工只会更细。所以,你总可以找到一个人,你的短板恰恰是他的优势,你们可以合作。

所以,我们最重要的事,是更深入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优势。

怎么才能发现自己的优势?我认为,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实践中去发现,这个方法就是复盘。

我把实践中的复盘分为4个步骤。

第1步是计划。

计划大家都会做,无非就是把未来要做的事情列出来。在这里,我想强调的是,在你在计划中,有两个指标必须非常清楚。

一个是时间期限,如果你想要了解自己在某个方面是否具有优势,时间通常是3个月或6个月。另一个指标是目标,也就是当到了那个时间点后,你期待达成的结果。比如,你计划用3个月背1000个英文单词。

没有时间、没有目标的计划,只是任务清单,不是计划。

第2步是执行。

执行本身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很多人到最后没有达到结果,去总结时,什么也总结不出来,结果到底是因为自己能力不济还是努力不够还是客观原因导致的,也不知道。

总结不出来的原因有很多,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他们根本就忘了自己当时做了什么、怎么做的。

所以,在执行过程中,你必须写工作日记,记录你每天的工作内容。

在这里,我要介绍一种写工作日记的方法,这是我从《奇特的一生》这本书里学来的,我们权且把它称作“柳比歇夫法”。

柳比歇夫是前苏联一位著名的昆虫学家,他是一位特别高产的科学家。在他生前,他一共发表了70多部学术著作,包含科学史、农业、遗传学、植物保护、哲学、昆虫学、动物学、进化论、无神论,此外,他还写过回忆录。其中有很多非常经典,在很多国家翻译出版。而且,他还要讲课,要主持实验室的工作,跑到各地去考察。

柳比歇夫每天都会写工作日记,他所采用的方式和我们一般写日记,记录今天做了什么什么不同,是一种“基于过程的记录”——不仅写下做得事,还写下花了多少时间。比如,他的一条记录是这样的:

乌里扬诺夫斯克,1964年4月7日。

分类昆虫学(画两张无名袋蛾的图)——3小时15分。

鉴定袋蛾——20分。

附加工作:给斯拉瓦写信——2小时45分。

社会工作:植物保护小组开会——2小时25分。

休息:给伊戈尔写信——10分;

《乌里扬诺夫斯克真理报》——10分;

列夫·托尔斯泰的《塞瓦斯托波尔记事》——1小时25分。

基本工作合计——6小时20分。

我自己在知道这种记录方式后,也开始尝试记录自己每天的工作,我发现了很多以前完全没有注意到的工作中的问题。

这种记录最大的好处,就是当结果没有达到预期的时候,我们更容易找到原因。

第3步是评估结果,分析原因。

当你到达预定的时间后,你需要把实际执行的结果和你当初的预期进行对照,然后把你所有的工作日记拿出来,进行分析,为什么没有达到预期?或者为什么超额完成了预期?

然后,你要尝试总结规律。什么样行为习惯,促成你更快的达成了目标?又是什么样的行为习惯,阻碍了你按时完成目标?

如果在你的执行过程中,按照我上面说的方法做了诚实的工作日记,大部分问题的答案是非常显而易见的。

接下来是第4步,重新认识自己。

为了重新认识自己,你需要问自己一些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我原来对我自己的假设是什么?是否需要做出调整?

当我们对自己的未来进行规划的时候,有一个要素会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就是我们对自己的假设,换句话说,就是我们认为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比如,如果我给自己定“3个月背5000个单词”的目标,这其中暗含的假设就是“我非常勤奋,而且我记忆力很好”。但如果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3个月背100个单词”,那可能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就是,“我比较懒”,或者“我记性差”,或者“我很讨厌背单词”。

假设不一定会说出来,有时候是在我们的潜意识中起作用。而人们做出错误的决定,往往是对自身有着错误的假设。

重新认识自己第一步,就是要发现我们潜意识中自己对自己的假设,并基于事实去修正它。

第二个问题是:我对未来有合理的预期么?是否需要做出调整?

我们制定计划的过程就是对未来的预期。

现在回过头来看,我当初设定的目标是过于乐观,还是过于保守?保守或者乐观,不仅仅取决于我们对自身的假设,还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不确定性。这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认识。

第三个问题是:我擅长创造什么样的结果?我是如何工作、如何学习的?

这两个问题,会让我们意识到自己到底是如何工作,又是如何学习的。

拿我自己举例。在我的工作内容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说话,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写作。

在大部分情况下,我写东西的效率非常低。坐在电脑前面,一会儿看看这个,一会儿看看那个,然后什么思路也没有,一段话能憋一个小时,有时候坐一天也写不完一篇文章。但是当有人找我咨询问题时,我会非常专注,而且我的提问或者回答,会思路清晰,一下子抓住重点,让来访者受益匪浅。

我一直为这个问题困扰,直到去年我开始有意识地去计划做一些事情并进行复盘。最终,我发现,我是一个“听和说”类型的工作者,而不是“读和写”类型的。

口头表达,其实是一个发散的过程,而写东西,是一个收敛的过程。当谈话的时候,我可以信马由缰,想到哪就说到哪。而且,由于我善于表达,听的那个人,会被我说话时的语气、神情,甚至身体动作感染,并不会觉得枯燥,也不会觉得谈冗长。但文字不一样,阅读文章的人,只能看到文字,作者所有的思想和情绪,都必须通过文字进行精确的表达。

由此,我也大概知道了自己的优势所在,发散性的、创造性的思维是我的强项。虽然,此前也有其他人如此评价我,但这件事让我进一步确定了这一点。

但我依然要写文章,怎么办?

我找到了一个能够发挥我的优势的办法。就是我每次写东西之前,会先列一个大纲,然后我会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开始就着大纲说,就仿佛我的面前站着一位听众。我会用手机把我讲的话录下来。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会去考虑逻辑、节奏,我就让我的思想像水一样自由的流淌。

在我说完以后,我会通过软件把我的录音转化成文字。接下来,我就坐在电脑前,整理文字稿。把紧扣主题的内容重新排版,理顺逻辑。把跑题的内容删掉,但如果有一些想法很有新意,我会把它记录在别的地方,可能它会成为下一篇文章。我现在的文章,都是这样写成的。

这个发现,还帮助我改善了我的学习方法。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大约读了40多本书。相比我身边的朋友来说,这可能是非常少了。但比我自己在前几年就好太多了。而这些书我是怎么读的呢?绝大部分书,是我利用上下班,在路上开车时听的,每天就1个多小时。

因为听和说往往联系在一起,所以我对听到的东西比看过的东西更敏感。有一些书,听完之后,我觉得非常有用,就会再花时间仔细读,并做笔记。

举这么一个例子,其实是要说明重新认识自己,对于提高我们的工作和学习效率多么重要。

接下来,你需要问自己的最后一个问题是:在过去的几个月中,我和他人关系是否加强了?

我们做事同时,也在和我们身边的人产生互动。这种互动,会影响到我们和他人的关系。你是擅长在互动中强化关系,还总是因为自己的工作而弱化与周围人的关系?关于关系,有很多这方面的书和内容,我这里就不展开了,但这也是你需要认识自己的一方面。

现在还有很多评测,能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优势,但我觉得它们更多的是一种辅助或佐证,而真正让我们了解自己的,是在实践中去复盘。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