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从疫情缓和至今,海底捞频频站上C位。
5月7日,海底捞发布公告,海底捞控股股东通过配售减持4700万股股份,配售价每股33.2港元,较昨日收市价的35.1元折价5.4%,共计套现约15.6亿港元。
海底捞开盘随即跌3.7%,收于33.8港元。
大股东套现离场一直被市场认为是利空的表现,虽然海底捞股价未跌破配售价,但市场还是表现出了担心。
这次股东抛售距离此前海底捞创始人张勇宣布退休并启动“接班人选拔计划”不过一周,二者很难说没有联系。
4月27日,海底捞官方发布了一则“领导人才选拔”公告,计划称在未来10-15年,改革内部原有的晋升机制,为公司高级管理团队的远期退休计划来“提前进行人才储备和锻炼”。
次日,张勇又在海底捞发布一则内部信,直指自己年龄太老学习步伐恐跟不上,会阻碍海底捞的发展,期望找到一位海底捞的“优秀继任者”。
更早之前的4月初,在国内疫情缓和,堂食逐渐恢复时期,海底捞被爆涨价,一份酥肉从30元涨到50元。
海底捞很快回复:基于物价原因,整体涨价幅度在6%,至4月10日,海底捞发布了道歉声明,暂停3月底下发的涨价方案,价格恢复至1月26日门店暂停前标准。
从涨价到“选拔接班人”到大股东减持,海底捞有一万种方法让自己热度不减。
拿“领导人才选拔”来说,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阿里巴巴的“合伙人制度”。
对比两者,出入十分巨大。阿里合伙人制度在2009年便提出并实行,至2014年阿里赴美上市才为公众所知晓。阿里合伙人虽然只拥有阿里不到20%的股份,却拥有对董事任免权,合伙人高于一切,这是阿里的特色也是阿里的核心。
而海底捞在上市两周年后,才高调推出“领导人才选拔”,笔者认为,海底捞此举务实是假,噱头才是真。
在接班人选拔机制上海底捞透露,选拔机制面向公司所有员工开放,在公司已经开始实施的PK制、工分制、预算制基础上,让员工在不同的工作岗位进行磨砺,也包括内部创业的方式,实现赛马机制。
同时张勇在内部信中表示,施永宏、苟轶群、杨小丽三人不能接班,张勇表示“上述三人没有什么明显的缺点,唯一的原因就是太贵了,对未来的董事会来讲,性价比确实不高”。
虽然这一计划看上去很激励,加上张勇言语退休之意,颇有海底捞要“大换血”之势,但张勇夫妇57.23%的持股还是牢牢把握着海底捞。
现在来看,高调宣布此举还为之尚早。海底捞此次宣布接班人选拔计划有一定的炒作性质,目的就是引起资本市场的关注。
有分析师表示,海底捞的接班人计划既符合其长远发展,也具有炒作性质。接班人计划是海底捞在顶层设计、公司治理以及团队培养等方面出台的具有炒作性的策略,不可否认的是,10-15年后,张勇肯定会退休,海底捞肯定要交给一位有能力的职业经理人带动公司发展,是符合海底捞长远发展的。但目前来看,启动接班人选拔计划也是为了引起资本市场的关注。
不同于互联网精英文化,海底捞能成为国内餐饮巨头,从创始人、管理方式都充斥着一股草根气息,虽然海底捞一代高管已经实现从草根到百亿富豪的飞跃。并且他们现在讲的“接班人”,正是下一个百亿富豪的故事。
海底捞2019年年报显示,2019年营收为265.55亿元,较上年同期的169.69亿元增长56.5%。
但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海底捞两个月生意停摆,券商预计因疫情损失逾50亿,股价一度跌10%以上,但随着疫情回暖,经济下行期海底捞依然保持了强劲的增势,市值重新回到近1800亿港元。
如今海底捞从店员到店长都有了新的认知,虽然我现在可能只是服务员,但十五年后我就是这家千亿餐饮巨头的新领袖。
对于张勇这十年计划,员工相信了,市场买账了,业内却是褒贬不一。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很多粉丝对他们意见很大,在疫情期间,国家提出保价格、保品质、保供应,不希望涨价,加重民众负担。海底捞此举是为转移视线,降低负面影响,也有提振资本端关注度的作用。”
不管张勇的目的如何,对海底捞内部和投资者来说都是利好,并且作为创始人从台前退居幕后都是时间问题,海底捞此举虽然不雅但肯定是正确的。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